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干旱 > 2005

2005年干旱偏轻

【字体:   2010-05-06 11:18:15   来源: 中国天气网

2005年我国降水总量较常年稍偏多,其中西北西部、青藏高原北部、黄淮南部偏多3成至1倍,南疆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而宁夏、内蒙古、北京、贵州等部分地区偏少1~3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量则接近常年。年内,降水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轻;但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的严重春旱,西北东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江南西部、华南一度秋旱明显。全年受旱面积较大或旱情较重的有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2005年旱区分布如图1所示。总体看来,全国严重持续性干旱范围较小,损失偏轻,受灾面积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

2005年我国旱灾的总体评价是:干旱偏轻年景。


图1、2005年全国主要干旱分布示意图(国家气候中心)

主要干旱分布特征及影响

2005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23万公顷;绝收18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万公顷。灾情较常年偏轻,受灾面积是1999年以来最少的年份。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13亿元,共有10116万人次受到旱灾影响,2313万城乡人口、197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图2、居民在政府派来的送水车前排队取水


1、华南地区秋冬春干旱

华南南部自2004年秋季开始少雨,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中旬降水总量一般只有300~600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大部3月1日至5月20日降水总量一般为100~200毫米。海南省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降水总量仅为常年值的一半,是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值。海南大部、广东西南部及广西东南部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造成江河来水量减少,水库等蓄水量严重不足,干旱持续发展。


图3、遂溪县乐民镇墩文村一位村民行走在自家干旱的稻田里(6月4日)


 图4、水利专家在雷州市一个干涸水库拍摄干旱资料( 6月6日)

海南  继2004年严重干旱后,2005年1月到7月下旬,仍没有大范围的强降水,旱情继续发展,发生了自197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省性跨年度旱灾。全省旱期长达16个月,部分地区旱日达310天以上。旱情最严重的是4月份,农作物受旱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7.6%;因旱缺草造成452头黄牛、水牛死亡。全省农渔业、电力等直接经济损失达20.5亿元。

广东  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其中徐闻县从2004年9月24日开始连续248天没下过“透雨”(日降水量20mm以上),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记录,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同时严重的旱情也带来了咸潮、森林大火等问题,2005年年初珠江口沿海地区发生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咸潮,不得不从贵州调水压咸补淡,年底的咸潮也迫使部分水厂间歇的停产。

广西  2004年8月至2005年4月,大部地区降水量是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由于持续少雨,广西出现了严重秋冬春连旱。由于严重缺水,春耕生产进度迟缓,插秧进度明显慢于常年同期。2005年7~12月。广西大部地区降水量再次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偏少程度居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位。致使部分地区出现轻至中度夏旱,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秋旱,干旱比常年同期偏重,但比2004年同期偏轻。


图5、徐闻县茫海村的一处水稻田,严重干旱造成的龟裂缝宽达近10厘米

2、云南春旱及其影响

2005年4--5月云南大部持续少雨,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加之5月全省日照罕见偏多,高温天气持续,出现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30.3万公顷,其中绝收9.5万公顷,干旱造成464万人、28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图6、农民根据水源情况采取不同抗旱措施 争取尽量降低损失

3、北方春、夏旱及影响

2005年3~4月秦岭至黄河以北大部降水量不足2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加之气温回升,大风天气多,土壤墒情下降较快,北方冬麦区部分地区(华北南部、西北东部、黄淮北部)出现旱情并发展,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春播造成影响。与2004年春季相比,2005年北方春旱发生时间晚,范围小,程度轻。夏季这些地方降水量仍然偏少,加之气温普遍偏高,土壤失墒加剧,致使夏旱露头并发展,其中内蒙中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旱情严重。

编辑:hdl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