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气候变化专题

如履薄冰的北极熊

【字体:   2010-06-04 11:23:19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冬眠时间缩短 分娩地点发生变化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北极熊,冬眠的习性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许多雄性北极熊和没有怀孕的雌性北极熊不冬眠, 或者冬眠时间很短。

北极熊冬眠与否和当时的食物是否充足有很大的关系。当食物丰富时,北极熊就不冬眠;食物严重缺乏时,北极熊就冬眠。冬眠不但是为了防寒,也是为了度过食物严重不足的时期,这是一种适应外界不利条件的动物本能。

北极熊冬眠期间往往禁食6-8个月,因此全靠冬季狩猎维持生存。如北极夏季无冰期延长,北极熊就只得饥肠辘辘地待在岸上,而且这种难熬的日子也就长得多。由于结冰期迟迟不到,北极熊就无法获得对其生死攸关的脂肪储存。而这会影响到北极熊的繁殖,也会影响到雌北极熊产奶的能力。在哺乳期
内,雌北极熊会消耗体内储存的大量脂肪,一方面使之转化为乳汁用于喂养幼仔,另一方面用于维持自己的体温,所以雌北极熊过了一个冬天之后,体重可减轻一半。

科学家已有充足的证据证实,由于以上原因,北极熊的生育率下降了15%。

北极熊的交配多在早春,怀孕期为8个月左右。一到秋天,雌性北极熊临产前选择一个积雪较深的岩石后或峡谷中偏僻而背风的坡地挖掘雪洞,然后就躲进雪窝之中。它在11~12月份生产,每胎产1~3仔,但以2仔为最常见。雪窝里的温度比外界高得多,一般在0℃以上,这是由于外面的冷空气被雪门隔绝了,加之雌性北极熊身躯壮大,身体的热量可使雪窝里显得格外温暖。

研究者发现,从1985年到1994年,62%的母北极熊将雪窝建在了海冰上,但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7%。近年来,北极海冰面积越来越小,融化越来越早,较厚的多年极冰,也在逐渐消失,因此,浮冰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无法满足北极熊分娩和抚养小宝宝的需求。

科学家们还暗示,海冰的消融,有一天会将北极熊困在海上,让它们无法返回陆地,去建筑自己的窝。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加拿大的詹姆斯和哈德孙湾的
北极熊正变得越来越瘦,从1980年到2004年,成年雌性北极熊的平均体重已经从过去的295千克下降到230千克。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年发布警告说,北极熊种群数正在加速减少,从2001年减少1个增加到2006年减少5个,目前世界上北极熊种群数目仅剩19个。
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30%。只有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地区和格陵兰西岸地区,才能够让全球大约1万多只北极熊继续存活下来。

当然,这只是预测。北极熊的未来究竟如何,谁都很难下定论。不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早已将北极熊列入了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录。

全球变暖引发的温室效应,我们目前感受到的多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为什么却让北极熊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濒临灭绝?

为什么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强烈的地方偏偏是北极—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呢?北极冰盖究竟融化了多少?

北极冰盖有两大类,一类是覆盖在北冰洋上的海洋冰盖,一类是覆盖在陆地上的岛屿冰盖。相对于在陆地上的格陵兰岛冰盖,北极冰盖长期浸泡在蕴藏大量热能的北冰洋上,融化速度更加迅速。

以上是两张不同年份同一时期的北极冰原分布图,表面看上去区别不大,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端倪。在时隔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冰原西部和北部的海冰距离海岸的距离发生了明显改变。1979年的时候,我们看到西部和北部的海冰还几乎与海岸连成一体,到了2005年,海冰和海岸之间已经有了相当远的距离。北极冰原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切走了一块。

海冰的融化还不仅仅表现在面积的缩小上。据最新的科学观测表明,北冰洋上的北极冰盖厚度已经从原来的3米减少为1.5米,而且超过70%的冰层都是冬季刚刚结成的新冰。在夏天的时候,海冰即便不全部消融,也已经是所剩无几。

一些研究人员称,夏天冰盖可能在10年内消失。一个无冰的北极,至少在夏季,日益成为可能。而无冰的北极,在近一百万年都没有出现过。这是2008年3月25日英国南极考察处发布的南极冰架上一处冰块裂隙的资料照片。科学家借助卫星图像证实,南极威尔金斯冰架边缘的一块巨大冰川逐渐断裂入海。这块冰川面积约415平方公里,已形成数百年至1500年,2008年2月28日起出现融化和从冰架崩离的迹象。

科学家警告说,这一罕见现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编辑:叶海英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