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气象科普专题

2008.10~2009.2 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秋冬连旱

【字体:   2011-01-11 16:47:49   来源: 中国天气网

极端气候是个案还是气候变化样本?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多省市才遭受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难,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又遭遇如此严重的秋冬连旱。这种极端气候是个案还是气候变化样本?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科学家张称意介绍,虽然这么大范围的干旱已经构成一次气候异常事件。但不能认定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导致了此次大旱。

他说,“气候不变化也会出现旱涝等灾害,这是气候本身特有的一种表现。这次肯定是环流异常,但每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以及影响有多大,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探讨和困惑的问题。”

时任气候中心主任的肖子牛称两个因素造成干旱,一是降水少。特别是持续性的、很长时间内的累积降水都很少;二是温度偏高。

气候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在气候预报方面,国内相比国际还是要差,整个大的模型和思路还是在拿国外的资料在做。”2008年5.12地震曾引发地震预报的讨论。事实上,极端干旱天气也引起学界对干旱预报的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康建成透露,国际气候变化组织一个最主要的国际气候计划研究就是,未来10到20年把年际预报做出来,“能不能做得到很难说,但大家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康建成说,干旱是因为降水少,学界大部分人都讲温度变化,讲降水变化较少,那是因为降水预报十分困难。比如,在降水方面,今年的梅雨季节到底是早来晚来,降雨量多少,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是现在做起来难度相当大。他表示,目前,在气候预报方面,国内相比国际还是要差很多年,可以说整个大的模型和思路还是在拿国外的资料在做。也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体系。

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旱灾就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无穷的灾难。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做好冬麦区抗旱工作对保障我国夏粮生产,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大部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是易形成水灾、易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差别出很大,丰水年降水量与少水年降水量比,一般南方可相差l.5~3倍,北方相差3~6倍,少雨年份易发生旱灾,有时连年的少雨,会造成连年干旱。

其次,水上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十年九春旱”。

加强干旱监测预测业务迫在眉睫

干旱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的影响。197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变暖使得一些地区干旱化趋势加剧,干旱威胁加重。近20多年来干旱发生得更加频繁。1951年至2001年50年间就有13年发生严重干旱。我国多次遭遇大面积的干旱,仿佛一支猛烈的针剂,又一次刺痛了中华大地,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自身行为的思考。加强干旱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业务建设迫在眉睫。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研究员称,1995年,国家气候中心开始研发全国旱涝气候监测预警系统。1998年突破了原有单一指标与方法,研发了具有普适性的综合干旱监测指数(CI)。2004年9月,开始进行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制定,2006年11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为干旱监测和评估业务和产品的规范开展打下了基础。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干旱监测采用的是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5个等级,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CI指数选用全国723个基本、基准气象观测站,利用近30天(相当月尺度)和近90天(相当季尺度)降水量标准化降水指数,以及近30天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综合。既反映了短时间尺度(月)和长时间尺度(季)降水量气候异常情况,又反映了短时间尺度水分(影响农作物生长)亏欠情况。

未来国家气候中心将把干旱监测和预测业务建设作为重点业务之一,加强建设和服务工作,2009年9月,国家气候中心干旱监测已经完成了从基准站向加密站的转换工作,利用加密后近2500个测站的观测资料,开发了高分辨率的气象干旱监测产品。开始对高分辨率的气象干旱监测产品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效果和业务流程进行干旱监测产品的升级,用高分辨率产品替代当前的业务产品。同时,还将基于高分辨率干旱监测产品,建立和完善气象干旱监测业务的指导产品体系,采用统一的干旱监测指标和标准、统一的干旱监测站点、统一的时空分辨率、统一的站点要素插值方法、统一的制图技术,发展综合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开发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为应对干旱灾害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服务产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文/张辉)

编辑:潋滟
收藏此页】 【打印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