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气象科普专题

中国农业干旱及其灾害简介

【字体:   2011-01-12 09:27:0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旱灾就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无穷的灾难。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我国,旱灾较其它自然灾害遍及的范围广、历时也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农田面积和粮食作物减产损失中,旱灾要占一半以上。

严重的旱灾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经常受旱的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局面日益突出,已成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增加了抗旱难度,加重了干旱威胁。

(一)旱情和旱灾标准

旱情和旱灾是反映农业及其灾害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旱情:在我国常指在作物生育期内将由于降水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土壤含水量降低,对农作物某一生长阶段的供水量,少于其需水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使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称为受灾,受到影响的那部分面积称为受旱面积。

旱灾:是指在旱情发生后由于水源、生产能力或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而造成农田减产的称受灾,减产3成以上的面积叫做面积,其中减产8成以上的为绝收。

所以说旱灾不单纯是气象干旱或水文干旱问题,而是涉及到气象(如降水、蒸发,气温)、水文(河流来水、水库、塘坝蓄水)、土壤(土质、含水量)、作物(种类、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水利灌溉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即使降水少,发生了气象干旱,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灌溉补充所需水量,或采取其它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能满足作物需要,也不会造成旱灾。

干旱又有季节之分,有春旱、夏旱、秋旱、冬旱或连旱。

(二)旱灾的成因和分布特点

可分为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作用两方面原因,其中气象条件是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也是易形成水灾、易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

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若依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太行山麓向西南延伸至青海、西藏的那曲、日喀则等地划—线,此线以北和以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少雨地带约占国土面积的45%,气候干燥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此线以南和以东,虽然年平均降水总量不少,但受夏季风的影响,雨量集中。

东南各省的多雨季节在不同地区分别为3~6月或4~7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6~9月为雨季,4个月的总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其他季节因雨少易于发生干旱。

即使在雨季,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某—时段的少雨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的干旱,俗称“卡脖旱”,即使历时不长,也能造成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甚至绝收。

再有,每年6~7月间我国江淮流域常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称为梅雨,它是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由于历年季风的强弱、进退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不同,影响江淮流域的“梅雨期”和“梅雨量”,梅雨期短、梅雨量少或出现“空梅”则形成干旱。

夏秋季的台风登陆位置、强度以及深入内地情况等,对干旱影响也很大,及时的台风雨能解除江南的伏旱,台风雨过少,会使旱情加重。

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差别出很大,丰水年降水量与少水年降水量比,一般南方可相差l.5—3倍,北方相差3—6倍,少雨年份易发生旱灾,有时连年的少雨,会造成连年;干旱。

(2)水上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

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十年九春旱”此时正是冬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常需采取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以保作物对水份的需要。这—地区有时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以冬春连旱为主;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常有旱。特别是西北地区西部于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上游来水。如果来水少或积雪薄以及气温偏低造成融雪量少,灌溉水不足,则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2.人为因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早问题更趋严重。例如以往种一季作物的不少地方,改为一年种两季,甚至于三季。尤其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1949年全国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只86公斤,1984年亩产已达366公斤,若按每生产1斤粮食所需水量核算,现每亩耕地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增加好几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几十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还是有增无减的原因之—。

另外,人们盲目地扩大其他方面的用水量,有的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施用化肥,不愿用农家有机肥料,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也加重旱灾的发生。

编辑:潋滟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