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

40张图唤起80后童年记忆
40张图唤起80后童年记忆
真正能直达我们内心的,永远是与成长经历重合的那些回忆。
冰箱,你不知的9个细节
冰箱,你不知的9个细节

冰箱不是保险箱!小编搜集了关于冰箱被忽视的9个细节,你中招了吗?

小蚊子的11个大秘密
小蚊子的11个大秘密

又到“群蚊乱舞”的时候了,关于小蚊子的11大秘密,一一为你解开。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天气灾害大事件

历史与电影:一九四二 河南旱灾肆虐

【字体:   2012-12-13 17:12:01   来源: 中国天气网

title
电影《一九四二》海报

1942年,河南发生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场灾难从春天开始,一直延续到1943年。在这次大饥荒中,有300多万人成为饿殍。近期,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热播,电影讲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逃难的故事,让当年河南的那场大旱灾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温故1942,从当下出发的镜头聚焦70年前的那场灾难,那段被遮蔽的心酸,淹没在岁月灰烬中的国难,清晰地展现出来。历史链条中的中原饥馑,饿殍、难民、地方官员、各级军官、传教士、记者等人物在历史的舞台登场,抗日战争、自然灾害、百姓生计、官员腐败等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呈现……

据史料记载,1942年全国有2/3的地区遭受旱灾,河南等地尤为严重,加之蝗虫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其灾情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而当时正处战乱时期,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等社会因素加重了灾害的影响,饥饿如魔咒一般降临到3000万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万人的生命,迫使300万人流落他乡。

据河南省9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夏季降水偏少尤为显著,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夏秋连旱。

我国近代史灾荒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灾荒

据记载,1942至1943年河南灾荒,在河南灾荒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灾荒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大灾荒。此次灾荒对河南人口变迁、乡村经济、社会冲突及赈灾救荒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河南灾荒以早蝗为主,附以水、风、雹、霜、震、疫等灾害,具有时间与区域的不平衡性。从时间上看,1942年以旱灾为主,1943年以蝗灾为主。从区域上看,豫西、豫北以旱蝗之灾最为严重,而豫东、豫南则以水灾晟重。从总体上看,其具有范围广、并发性、关联性、积累性等特点。造成此次灾荒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地形、气候、农作物等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与河北省接壤,南与湖北省为邻,西接陕西、山西两省,东濒山东、安徽。平汉、陇海两路贯穿全境。河南的地貌结构大体是西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东部为广阔坦荡的平原,山丘与平原分野鲜明。西部山地,地势险峻,地貌景观复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东部平原内散布低洼地、背河洼地、古沼泽等,流水不畅,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地段。河南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计有470多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多条。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沿河地区也是洪涝灾害严重地区。

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而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各地平均气温为13~15℃,豫北豫西山地、黄土丘陵地区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淮河以南和南阳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省内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淮河以南地区为1000~1200毫米,黄河、淮河之间为700~1000毫米,黄河以北地区为600~700毫米,南阳盆地为750~850毫米。全省年平均蒸发量1100~1700毫米,与降水量地域变化相反,由北向南递减。全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在复杂的地形、地貌影响下,造成全省天气多变,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变率较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早涝灾害频繁发生,呈现出南涝北旱、西旱东涝的灾害格局。

title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来源:百度)

1942年,在这两万平方英里的重灾区,成千上万的难民只能沿着两条主要通道逃亡:陇海铁路和残余的旧平汉铁路。政府在陇海线上每天开设了免费的火车转运难民,24小时能输送1500人。但拥挤不堪的车厢,载着攀爬在外面的人们,只能疏散饥民中的一部分。每天有4000~5000人沿着这条西去的通道出逃。灾荒往往周期性地光顾这片平坦而且称得上肥沃的河南平原。

最先,难民从三顿饭改成两顿,从两顿改成一顿,不吃菜,不吃油,不吃盐,然后吃谷皮,吃麸皮,吃平常饲养牲畜的东西,梦想着只要能维持性命,度过荒年,便算万幸。但是,谷皮、麸子也没有了,他们开始吃草根,剥树皮,嚼树叶,用平常牲畜都不吃、只能作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的肠胃。

1942年河南灾荒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饿死者300万人,逃荒者300万人,几乎全省人口3000万人皆成灾民。灾荒发生后,位于河南境内的三种政权都采取了救济措施,但却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国统区,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以政府救济为主的救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省政府依赖中央政府,县政府依赖省政府,灾民依赖县政府,形成这种政府包办的、"依赖型"的救灾机制。因没有长远的规划与根本上的救治措施,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此次灾荒中,民间救灾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救灾中来。在三个不同政权控制的区域中,民间救灾有不同的表现。

(资料来源:《1942:河南大饥荒》《河南历史时期干旱研究》和《河南自然灾害》

编辑:刘珺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