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世博会 > 专家解读

零碳馆:串起散落的低碳珍珠

【字体:   2010-02-08 08:54:2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世博零碳馆:串起散落的低碳珍珠

两栋造型别致的小楼基本完工,屋顶彩色的风帽在转动,望着自己用心血浇灌的“零碳馆”,陈硕有些感慨。

剑桥大学建筑环境硕士、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上海世博会“零碳馆”协调人陈硕半年前回到上海,希望在上海世博园区讲述一个精彩的低碳故事。因为资金问题,“零碳馆”一度差点夭折,但幸运的是,陈硕最终渡过了难关。

在陈硕看来,“零碳馆”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更像个平台,汇聚着一个个低碳理念。“这些理念仿佛撒落在世界各地的珍珠,希望在世博会开幕之前,能尽可能将好的珍珠串起来,我们在和时间赛跑。”

“零碳”奥秘

“零碳馆”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伦敦南部贝丁顿“零碳”社区,2002年建成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又被称为“未来之家”,整个小区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就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会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以有效减少能源、水和汽车的使用率。

陈硕曾在贝丁顿社区工作四年多,在那里,他学到了如何“简单和真实,而且自然”,因为“自然是有能量,有信息,有各种各样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完全可以获得一个最佳的效果”。

“零碳馆”也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比如,多元化利用太阳能,使之不仅用于发电、供暖,还与被动风能和地源热能共同带动室内通风,调节屋内的温度和湿度;屋顶的22个彩色风帽可以随着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黄浦江水源给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

通过屋顶收集的雨水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通过生物厌氧过程将生活垃圾进行降解处理,变成沼气,从而产生电能和热能;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夏可遮阳,冬可保暖。

零碳馆还采用整体外保温的策略。墙壁是用绝热材料建造的,减少了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墙壁所使用的混合型水泥中含有50%的建筑废料,对原本会污染空气的煤灰、煤矸石、矿渣进行“二次利用”。通过零碳馆的这些设计,能够为访客提供既环保又舒适的未来生活体验。

陈硕表示,建筑只是碳排放的一部分,而“低碳”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交通、生产等都在产生碳,新的城市模式要考虑的是“整体能耗”。他希望世博会结束之后,“零碳馆”有个好的归宿,人们可以选择在1、2楼办公,在3、4楼居住,真正实现“零碳”。

选择的商机

回国以前,陈硕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成功,而仅仅呆在国内半年多,他就对中国的节能减排有了新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中国非常了不起、非常成功”,比如太阳能,中国依靠市场的力量迅猛发展,而且成就一些企业和企业家,而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采用输血性的财政补贴政策,不可持续,政策今年4月一旦停止,市场就会急剧萎缩。

陈硕希望通过世博零碳馆的展示,可以向公众传达到这样的一个理念:城市和生活,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陈硕对本报说,商业本身就是选择,举个例子,要不要把房子建成绿色,实际上就是看商业上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参与商业,让更多项目变得切实可行,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很短的时间内,零碳馆就集聚了大量节能减排领域的先行者,诸如皇明太阳能、朗诗地产、阳光电源、大自然地板等企业,这些企业将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陈硕说,零碳馆内不会有任何企业的LOGO出现,这些企业参与到这个平台,共同表达一种理念,永续设计,可以有经济效益,也能很时尚、很舒服。

朗诗地产首席绿色建筑规划师郭咏海也告诉本报,他们会用互动、体验的方式做绿色概念式的展示,引发人们对高碳排放带来环境污染的思考,展示人类实践低碳行动的前景与美好未来,倡导节能环保从每个人做起,“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低碳共识”。

节能减排技术星火燎原,一开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而其实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是人们既有的观念。陈硕这个“串珠人”期待着将各种节能技术展现出来,团结一致应对这个共同的“敌人”,让人们为新技术投票,企业就有机会去成长和发展。

陈硕认为,“零碳”居住理念应该不仅仅在世博会召开的6个月期间被津津乐道,而应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世博会将“零碳”意识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第一财经日报)

世博零碳馆展示最新环保涂料应用技术

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后少数能遗留下来的永久性建筑,也是第一座全面采用本土化产品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世博会零碳馆总协调人陈硕告诉记者,馆中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零碳技术,尽管整体建筑成本比普通住宅贵出15%,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给,却省下了后期使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菲费用。

据悉,在零碳馆外墙涂料中增加的一种水性纳米保温隔热添加剂,一方面可以阻止热量穿透墙壁,将进入墙体的热辐射反射回去,同时降低了墙体湿度,防止湿潮破坏保温层,从而使屋里变得“冬暖夏凉”。墙壁上还有一层特殊的荧光涂料,它可以使建筑在白天储存太阳能的能量,晚上则释放荧光,是零碳馆成为世博园区内会自己发光的房子,同时还能降低照明能耗。除了墙壁之外,窗户也是零碳馆吸收能源的好帮手,采用的玻璃窗户内嵌了薄膜太阳能电池,不仅可以采光,还可以自动发电。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绿色餐饮”。在零碳馆最北面,一套生物质锅炉被安置在一间单独的房间里。当游客用餐完毕,生物质锅炉可以把剩饭剩菜即时降解,转化成电能和热能。它可以对餐厅内的一次性餐盘、叉子以及各种食物废弃物进行生物厌氧过程降解。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浇灌位于北坡屋顶的绿色植被。(IT时报)

上海世博会推广低碳理念 世博园区将现零碳馆

“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这一届上海世博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推广绿色出行 低碳成为群众性运动

上海世博绿色出行项目办公室发出呼吁:建议市民多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优先考虑自行车或步行;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多考虑结伴同行或“拼车”。

去年5月,碳计算、碳补偿等新名词开始走近上海市民。超过3万户上海家庭收到孩子从学校带来的绿色出行宣传页。家长纷纷签名承诺绿色出行。百万青少年、100家企业、100个社区、100个学校加入绿色出行活动……

“希望每个参观世博园区的人,都使用绿色出行公交卡”,主办方之一的美国环保协会的张建宇说。“世博绿色出行”活动自去年5月开始,延续至世博会闭幕后的明年3月,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创下群众性低碳运动历史之最。

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世博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世博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绿色出行活动建议,从世界及国内各地来的宾客,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张建宇说,如果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最保守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改善生态环境 低碳理念贯穿世博建设

世博园区原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上海巧妙地将世博会选址与旧城区改造结合,工厂搬迁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改善了。

世博轴底下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储存7000吨水,会期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当于原来规划的用水量的一半;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园区空调运行费用将降低20%。

上海世博会园区内最大的钢结构项目——世博中心,玻璃幕墙北立面临黄浦江、无夏季阳光曝晒,透明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还能饱览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了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世界性难题。据估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大型场馆向来是耗能大户,但在世博园区,还将出现“零碳馆”。落户世博园区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上海世博伦敦零碳馆汇聚全国各行业最新节能减排技术,由可再生能源完全支撑运营: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

节能建筑林立 低碳技术带来“思维盛宴”

上海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在上海世博园示范运行,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在园区内服务,实现零碳排放;其余500辆车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将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在开园之际,欣赏无数精妙的建筑、各国异彩纷呈的展馆之际,为气候变化焦头烂额的世人,也将集中领略到低碳技术带来的“思维盛宴”,开启对未来节能环保生活的美好想象,激发其呵护地球环境的信心。

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瑞士馆,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能天然降解;丹麦馆,自行车是特有展品,还有一个将注入哥本哈根海港碧水的池塘,观众体验北欧“低碳生活”,大可以骑上自行车,或者脱掉鞋袜泡泡海水……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近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在促进低碳、绿色世博的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专家预估将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目前正筹划进一步改善措施,力争在四到五年之内,实现碳平衡。

编辑:詹璐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