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安徽 > 安徽首页 > 天气要闻

桂为“百药之长”

【字体:   2017-10-16 08:42:5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花性味辛、温,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牙痛、口臭等的治疗。将桂花、百煎药、孩儿茶3种中药作膏饼噙在口中,有生津、辟臭、化痰、治疗风虫牙痛的作用;将6克桂花在500毫升蒸馏水中浸泡一昼夜,用来漱口,具有治疗口臭的作用;桂花、高良姜各4.5克,小茴香3克,煎服,用于胃寒腹痛的治疗;桂花3~5朵,阴干研为细末,适量吹入口腔溃疡处,用来治疗口腔溃疡,一般1~2次治愈,重者3~4次治愈。

有关桂花的方剂也很多。《医学入门》中的桂花饼由桂花1两、儿茶5钱、诃子7个、甘草5分制成,具有清痰降火,止嗽生津的功效;《直指》中的桂花散由香附5两(炒赤,去毛)、蓬术(醋煮,焙干)3两、良姜3两、甘草(炙)3两、桂花1两制成,具有治疗脾积、气痛的功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桂花汤由干姜(炮)9两,桂心、甘草(炒)各9斤,缩砂仁3斤14两制成,具有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的功效。有关桂花的方剂还有合香丸、续骨膏、法制缩砂、治齿饼子、三仙延寿酒、桂星散等。

桂花属药食同源药材,广泛用于食品行业。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由桂花和茶叶制成,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桂花糕是以糯米粉、糖和糖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传统美味糕点,具有洁白如玉,清甜爽口,细腻化渣,桂香浓郁的特点;桂花酒是选用秋季盛开之金桂为原料,配以优质米酒陈酿而成。色泽金黄、芬芳馥郁、甜酸适口,具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据说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

关于桂花药膳也很多。先将苡米30克煮粥,米烂熟后放入淀粉糊少许,再加砂糖、桂花,做成薏苡米桂花粥,经常服用具有清利湿热、健脾除痹的功效,用于因湿热留滞而引起的水肿、小便短少,或筋脉痹阻疼痛,或患肺痈、肠痈等。把梨或白萝卜剖开,中间挖取核或掏出个小孔,将桂花和冰糖放在其中、上笼屉蒸15分钟左右,经常食用,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桂花露为桂花经蒸馏所得液体,性味微辛、微苦、温,具有疏肝理气、醒脾辟秽、明目、润喉的功效,每次30~60克炖温内服,具有治疗肝气郁结、胸胁不舒、龈肿牙痛、咽干口燥、口臭的作用。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桂枝性味辛、微甘、温,具有发表散寒、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皮肤瘙痒、漆疮等的治疗。每日用鲜桂枝和叶500~100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黑色。用纱布蘸水,趁热烫洗患处(不要烫伤皮肤),原汤加热再洗,每日3~4次,用于漆疮(生漆皮炎)的治疗;鲜枝叶适量,用水煎,擦洗患处,用于湿疹的治疗;鲜桂叶25~50克、鲜刺针草50~150克,水煎,分服2~3次服用(鼻饲),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高热者加大青叶50克,同上药煎服,频繁抽搐和痰多者,另取桂花叶25~50克,捣烂用冷开水冲服。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桂花树子性味甘、辛、温,归肝、胃经,具有温中、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胃寒疼痛、肝胃气痛的治疗。桂花子、炒砂仁各6克,香附、高良姜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胃寒气痛的治疗;桂花子、陈皮各6克,香附、乌药各9克,煎服,用于肝胃气痛的治疗。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桂花树的根或根皮名为桂花根,又名桂树根、桂根、白桂花树根,性味辛、甘、温,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胃脘冷痛、肾虚牙痛的治疗。桂花根9克,细辛3克,野菊花、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用于牙痛的治疗;桂花根粗皮500克、麻油250克、炒黄丹250克,熬膏(黄丹要去渣后才下),取出放冷后,贮入瓷罐中,用时火炖化,摊帖,用于风湿麻木及腰痛的治疗;桂花根、吴茱萸各3克,香通6克,苦荞头15克,水煎服,用于脘腹冷痛的治疗;桂花根、仙鹤草、槐花各9克,香椿皮12克,水煎服,用于肠风下血的治疗;白桂花树根60克,浓煎后去渣,放入瘦猪肉120克(再煎至肉熟),加盐适量服用,2日1次,14天为一个疗程,用于痫症的治疗。

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中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中,陈亮把自己比作月中的桂花,散落人间,希望干一番经天纬地的英雄事业,却又担心地上群芳嫉妒。地上的桂花,又何尝不是一树香风,十里相续,更何况,一棵桂树,5味药材,济世救人,真可谓花中第一流。

作者: 12_anhuizhan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