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7月13日凌晨3点,盛极一时的强台风“苏力”大踏步登上台湾宜兰县,空荡的街道上狂风呼啸,暴雨如泼,树枝、碎片、广告牌随风雨席卷而来。隔着一条台湾海峡,张方丽正在福建,准备迎接“苏力”摧枯拉朽的威力。下午15点半,“苏力”逼近黄岐半岛,此刻已经赶到黄岐半岛的张方丽正绑在绳子上直播狂风暴雨的画面。

 

当众人在台风来临时或闭门不出或撤离危险地带时,他们却偏要“顶风而上”往台风里面钻。这是一群怎样特殊的人?铤而走险难道只为抓人眼球?疯狂的冒险背后又有什么强大的支撑?本期天气视点,聚焦一线追风人,来了解这群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中国气象频道追风小组“总指挥”:朱定真。

追风记者:张方丽、刘轻扬、卞赟、徐鹏。

“进入台风眼,几乎是每个追风人的梦想。”

“我想,更多人通过镜头对台风感同身受,知道了灾难来临时怎么办,是追风很重要的一个意义。”

“正是因为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越来越多的人才会了解这种灾难,从而科学地躲避和防范,所以追风行动还会继续下去。”

两路包抄 女汉子和真汉子围追“苏力”

短短42小时,“苏力”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的四级连跳,并直冲我国福建和浙江而来。这样不同寻常的架势让远在北京的追风小组也紧张了起来。“分两队,张方丽一队去福建连江,徐鹏一队去浙江苍南。”经过一番会商决定,追风小组7月11日出发迎战“苏力”。

 

根据预报和分析,在登陆可能性更大的福建,追风小组配备了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两名技术人员、两台海事卫星、最优秀的“军师”兼气象分析师信欣、首席追风记者张方丽和摄像宋晓甫。

 

13日上午8点,刚在福州做完一档直播的张方丽一行马不停蹄地向连江进发,接下来还有七档直播等着她。每过1小时,信欣就会在随身携带的地图上标出“苏力”的最新位置,并勾画演算,最终黄岐半岛被打上了醒目的星号。“军师”做出判断:这里将是登陆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当他们一步步接近登陆点,危险也悄然逼近……

进入详情

情迷台风眼 温柔背后深藏可怕

“进入台风眼,几乎是每个追风人的梦想。”气象专业出身的大个头卞赟,是追风小组中的热血青年,从2009年的“莫拉克”到2012年的“杜苏芮”,追风已有4年,经历过狂风巨浪,也经历过雨水过胸,但始终没有机会见识真正意义上的台风眼。

 

追风小组有一个“台风眼神话”,是卞赟和许多年轻追风人的偶像,她就是最早一批台风追逐者刘轻扬,她见证了追风小组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也亲身经历了最多的台风眼。“第一次进入台风眼,是2005年的‘泰利’。”刘轻扬告诉记者,当时习惯性风大雨急的场景戛然而止,瞬间切换为晴空白云,憋闷的气压像天空中罩了个锅盖,云像被刷子刷平了,毛孔可以感受到每一寸强烈的日照。她说,“第一次兴奋,第二次害怕,第三次是转头就跑。”因为,这样令人神往的“温柔”背后酝酿着更加可怕的暴风雨。“就像台风稍稍喘了一口气,是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温柔又凶残的台风眼,缘何让追风人如此执迷?

进入详情

铤而走险不只为新闻

在追风小组的“总指挥”朱定真眼里,追风人有两类,一类为科研,一类为新闻。他说,“以前有人质问,为了所谓的新闻,派年轻人冒生命危险是否不妥?但我说这不仅仅是新闻。”

 

“我们是从气象服务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新闻角度来追风。”朱定真认为,媒体追风往往重视在风雨成灾后对伤亡灾情的报道,而追风小组则是根据预报去策划报道台风的全过程,从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动态,到台风来临时成灾情况、原因、防范,再到台风过后次生灾害的提醒、灾后重建等角度全面展开,“目的是希望传递防灾减灾知识,用电视实景进行生动的全民科普,让更多人通过镜头了解灾难,知道如何应对灾难,甚至感同身受伸出援手。”

 

“我们无法控制这些暴风,但精确的预测能解救无数生命。”台湾著名的追风猎手吴俊杰曾说过。近几年来,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测的误差率已经达世界一流,台风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同比减少。其中,追风人的努力不可忽略。

进入详情

结语

“苏力”过后,“西马仑”“飞燕”“山竹”“尤特”接连来袭,7、8月是台风袭击我国最频繁的时段,追风人也进入了随时备战的紧张状态。

 

我国海岸线漫长,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沿海,最多年份可达12个,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朱定真看来,对台风的科普及防灾减灾的传播,重复千遍万遍都不为过。他说,“正是因为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越来越多的人才会了解这种灾难,从而科学地躲避和防范,所以追风行动还会继续下去。”

更多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徐辉 余晓芬 编辑制作:刘文静 视觉效果:谷城 栏目邮箱news@weather.com.cn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