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捕光影 暴风雨里追台风
平静的台风眼中,刘轻扬出镜。(资料图)

情迷台风眼 温柔背后深藏可怕

“进入台风眼,几乎是每个追风人的梦想。”气象专业出身的大个头卞赟,是追风小组中的热血青年,从2009年的“莫拉克”到2012年的“杜苏芮”,追风已有4年,经历过狂风巨浪,也经历过雨水过胸,但始终没有机会见识真正意义上的台风眼。

卞赟告诉记者,台风眼是位于台风中心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但只有发展成熟、低气压中心非常稳定的台风才有明确的台风眼。即便能够遇上成熟台风,它路径的不确定、强度的变化,以及预报的复杂性,还会让追风的每一步都充满变数。

不过,追风小组有一个“台风眼神话”,是卞赟和许多年轻追风人的偶像,她就是最早一批台风追逐者刘轻扬。从2004年第一次追风行动的尝试,到如今追风小组被公认为中国第一支专业追风队伍,刘轻扬见证了它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也亲身经历了最多的台风眼。

“第一次进入台风眼,是2005年的‘泰利’。”刘轻扬告诉记者,当时习惯性风大雨急的场景戛然而止,瞬间切换为晴空白云,憋闷的气压像天空中罩了个锅盖,云像被刷子刷平了,毛孔可以感受到每一寸强烈的日照。刘轻扬和同事们非常震惊,很快意识到自己正在台风的中心——追风人梦寐以求的台风眼!大家立即投入拍摄状态,记录下这番神奇的景象。不过,短短半小时后,风起云涌天色又大变,威力远超登陆前的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袭来。

此后几年里,刘轻扬又经历了几次台风眼,也有了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兴奋,第二次害怕,第三次是转头就跑。”因为,这样令人神往的“温柔”背后酝酿着更加可怕的暴风雨。“就像台风稍稍喘了一口气,是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台风眼里的平静是暂时的,追风小组更经常面对的是惊险。追风多年,刘轻扬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伤亡危难不胜细数。她说,最危险的是差点被一块10米长、5米高的金属广告牌砸中丧命,最难忘的是泡在及腰的水里直播,随行的气象老专家哭了。“危险常有,但我从没后悔,最初就是冲着做灾害现场报道来到这里的,很庆幸自己坚持做下来了。”回顾追风初衷,刘轻扬十分笃定淡然。

温柔又凶残的台风眼,缘何让追风人如此执迷?追风小组的“总指挥”朱定真告诉记者,台风眼往往是台风结构的几何中心,是判断登陆地点的关键,也是预报风雨范围和防台服务的关键。而包围在台风眼周围的环状云区是“眼墙”,这里的狂风暴雨最为猛烈。“无论是从研究观测台风的角度,还是捕捉新闻画面的角度,台风眼都是首选。”

当经历了各有特色的台风,追风小组的经验逐渐丰富。每次出发,吹风机、保鲜膜和安全绳等都是必备的秘密武器。吹风机可以用来吹干受潮的摄像机,保鲜膜既能保护机器设备免遭雨淋,又不会影响拍摄,安全绳防止在大风中出镜、拍摄的人被吹走。

与他们一同积累的,还有沿海居民的防台经验。刘轻扬表示,最近几年追风,广告牌、钢铁片漫天飞的场景很少见了,越来越多的沿海居民、部门会在接到台风预警后自觉拆除大型广告牌、转移物品、渔船回港等等,“我想,更多人通过镜头对台风感同身受,知道了灾难来临时怎么办,是追风很重要的一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