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不像地震台风顷刻间颠覆生死的暴戾,也不像雾霾沙尘发作起来不容忽视的壮观,干旱如慢性毒药,它悄无声息地蔓延,日复一日地发展,用长期的干涸考验着生于其上的人们。

如今,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已经经历了4年冬春的干旱之苦。到底旱区灾民经历了怎样的干涸之苦?当前的旱情如何?四年连旱的原因是什么?干旱还会持续多久?本期天气视点带您走进西南四年连旱,直击云南重旱区。

陈振林,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

吕厚荃,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工程师、农业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长期的温高雨少使得当地‘湿季不湿,干季更干’。”

 

“连年干旱除了教会我们眼下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之外,更应该引起大家对长期干旱规律的关注和研究。”

连旱重创云南生物多样性  贵州41万余人饮水难  四川干旱损失17.4亿

旱情直击

2月底本该是云南小春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节,然而在吕厚荃走访的大理州祥云县的乡村里却看不到成片的作物,片片梯田上只有枯萎的豌豆、绝收的大麦,甚至直接撂荒的土地。“因为用水受到限制,很多农户不仅收不到春粮,而且还不得不放弃种植夏粮。”

 

不仅是粮食,山区人的饮水也日益艰难。本应在旱季支持村民用水的水库不少降到了最低水位,有的甚至直接干涸见底,吕厚荃在祥云县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库塘。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老百姓自家备用的水窖也都干了,盘旋狭窄的山路还加重了送水取水的难度,不少村民感觉今年干旱的日子比2010大旱时还要艰难。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3月18日9时统计,干旱灾害已造成云南810.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5.2亿元。遭受干涸之苦的岂止云南,去年11月以来,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而这样的干涸也不只出现今年,2009年开始至今,西南地区四年连旱成为事实。

进入详情

气候“元凶” 暖干化

关于西南地区干旱的成因,陈振林和吕厚荃给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西南地区干湿季分明,冬半年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而5至10月的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偏少,蓄水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

 

事实是,在过去四年里西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其中,云南去冬今春的降水更是异常偏少。吕厚荃介绍,去年10月以来,云南全省平均降水79.4毫米,偏少53.4%,调查组所到的中西部各县市有的甚至偏少到90%,几乎终日不见雨水,堪比2010年云南百年一遇大旱。

 

雨少的同时,西南地区气温还连续四年持续偏高。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到,西南地区2009至2012年平均气温总体偏高0.3℃,有的月份偏高3℃以上。陈振林表示,长期的温高雨少使得当地“湿季不湿,干季更干”,土壤底墒随之持续降低,河流水库的水量也在减少,雨季蓄积不到足够水量,旱季用水自然陷入困境。

进入详情

干旱易“结”不易“解”

干旱无声,带来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灾难。人们对旱情初发时的情况认识不足,后期随着干旱加重,不可逆转的灾害已经造成。“尤其是靠天吃饭的老百姓,面对满地绝收的庄稼时,才意识到今年旱到无法种植这些作物。”吕厚荃说,这次四年连旱灾情叠加,警示作用更加明显。

 

眼下,干旱并没有停止发展。未来,旱情的缓解也尚需时日。“目前西南旱区没有明显的降水,且降水持续偏少,展望到整个3月份也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判断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要持续发展。”陈振林说。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云南今年春季(3至5月)云南持续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趋势。

 

持续温高少雨将使旱情继续发展,加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云南正值夏收作物需水高峰期,未来云南旱区基本没有降水,旱情将持续,尤其山区、坡地及无灌溉条件的坝区,小春生产将受到不利影响。”吕厚荃表示,一般来说,如果5月下旬当地雨季正常开始的话,旱情才有机会逐渐缓解。

进入详情

结语

吕厚荃告诉记者,在昆明,出租车广告牌关于节约用水的标语随处可见;在走访的乡村,一水多用几乎成为共识;而今年3月1日起昆明还实施了“减量保时段”供水措施,楚雄更是提前一个多月启动限水方案。

 

“连年干旱除了教会我们眼下节约用水合理之外,更应该引起大家对长期干旱规律的关注和研究,根据当地天气气候特色调整种植结构,水源条件偏差的地区扩大水改旱面积等等,都是长远抗旱需要做的。”吕厚荃说,气象部门也会加强预测预警,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降雨。

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王静 策划:徐辉 余晓芬 编辑制作:刘文静 视觉效果:谷成 栏目邮箱news@weather.com.cn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