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气象科普专题

北江“82·5”大洪水的特点

【字体:   2011-04-19 10:39:4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这次大洪水是北江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特大洪水,其特点是:

(1)雨量大,时空分布集中。全流域暴雨时间为9~14日,但主要集中在10~12日,其雨量占全程暴雨量的80%左右。暴雨中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宁江屯、滨江中下游、英德的大洞、大湾、横石塘和清远珠坑等地,中心最大雨量841mm,为该地区年降雨总量1/3强,24小时最大雨量为675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22mm。清远站、珠坑站等地24小时和72小时雨量都超过千年一遇。

(2)山洪暴发、河流水位暴涨。从5月10日起,山洪暴发,各地水位起涨,12日出现峰值,时间很短,涨率很大。很多站点的洪峰水位都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如滨江珠坑洪峰水位33.55m(比1885年高出2.78m);绥江的四会为12.4m,是解放以来最高的一次;清远15.90m则是1910年以来的最大值;横石最大流量为1730/s(比1968年的1500/s还大),水位达23.56m,英德高道水位为34.1m(比乙卯年大洪水还高出0.54m);珠坑19小时内涨水11.7m,其中出现了30分钟涨高1.24m的记録(象山洪水升幅);清远从警戒水位涨到峰顶只花了2.5天(1968年大洪水为12天)。

北江“82·5”大洪水的特点
清远县城,被浸的朝阳里(来源:清远日报)

(3)雨区普遍发生崩岗和泥石流。由于暴雨集中,强度大,造成暴雨中心地区山洪暴发,引起大面积的崩岗,局部地区甚至是几乎无山不崩。如英德大洞1.5万个山头,出现崩岗4万多处,面积达2.94万公顷;清远鱼坝崩岗占山地面积30%以上,崩岗所崩塌下来的大量泥土和石块等在洪水挟带下形成泥石流。据粗略统计,暴雨区泥石流带下的堆积物达1.2亿m3以上。以笔架山群为中心,北至鱼坝的风云,南至县城太和八片山,东至黄腾峡大雾山,西至秦皇公社的郭屋和车公洞,纵横30km,面积约900的山区,都崩岗累累。

资料表明,崩岗程度和雨强关系最密切,严重崩岗区都在600mm等值线内,如表2。次严重的在400~500mm/h等值线内。在400mm/h以外则渐少,200mm/h外只有个别现象。

崩岗程度还与地质情况有关。最易发生崩岗群且面积大的为花岗岩风化殻区沙页岩次之,滑坡多在未风化的岩层之上发生(特别是在土层厚的的沙质红壤区)。石灰岩因土壤少且坚实,很少出现崩岗。坡度情况对崩岗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30°以下的山坡甚少崩岗滑坡,而坡度大于30°且山坡呈上陡下缓的,则上部多成崩岗。如位于暴雨中心的对坑,大于40°以上的山坡出现崩岗51处,30°~40°之间26处,30°以下10处,且多在上部崩滑。

这次大洪水崩岗的另一特点是,覆盖度较好的松、杉人工纯林的中幼林地,普遍发生严重崩岗。如英德大洞为重点林业区之一,有林地1.47万公顷,大部分都发生崩岗。经调查发现,发生崩塌的90%的地段为中幼纯杉树,且多为毁坏天然林后种植的。这次杉林崩塌30%以上,禾云一林场的6400公顷杉林崩塌了1/3。究其原因是新植的幼林扎根不深,且开垦的土层与未垦的土层形成两层密度不同的层次,山上暴雨倾泻,进入土层成表层流,在山腰以下喷出,使土层连林木整片倾泻而下。

(4)灾情损失严重。灾情严重的地区主要发生在高程650m以下地方,地势愈低灾情愈重。由于山洪挟带石砾、泥土及漂浮物,许多公路、桥梁、房屋、农田、发电站和水利枢纽为之摧毁,一些村落甚至被夷平,如英德大洞墟几乎被完全冲平。据统计,被黄泥沙石覆盖的农田约达11万公顷,覆盖厚度0.3~2m,个别地方达3m。受灾范围波及韶关、肇庆两地区(现为韶关、清远市和肇庆地区)14县市,179个公社,受灾人口达229万人,5个县城和数千个村庄被淹,57万多人被洪水围困,房屋塌达6万间,冲垮山塘水库750多宗,堤围201条,小电站138宗,桥梁647座,京广铁路42处被冲毁,总损失超过5亿元以上,仅清远县损失就接近3亿元(当年币值)。

编辑:潋滟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每日调查更多

    您最关注最需要的气象服务

    我有话说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