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安徽 > 安徽首页 > 天气要闻

国际气象防灾减灾里的“中国贡献”

【字体:   2019-07-18 17:02:14   来源: 中国气象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积极推动气象事业走出国门,在构建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架起中蒙高空气象资料共享桥梁

中国气象报记者 余亚庆 通讯员 王盈

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着。在这里,高空资料显得尤为珍贵。而探空、测风报告以及高空探测基数据资料的获取,对于天气形势分析及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中国援助蒙古国南戈壁省气象局探空站建设工作拉开序幕。同年,中国气象局带着先进的科研成果、项目纷至沓来,在蒙古国建设了南戈壁省44373探空站,填补了该区域高空资料的空白。2012年1月18日,蒙古国国家气象和环境监测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南戈壁省高空站运行维护和数据传输的协议》。随后,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印发关于援助蒙古国南戈壁省高空气象观测站资料传输等事宜的函,明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承担该站业务运行后的常规技术保障任务。

雷达巡检是确保高空站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一环。“巡检过程一定要认真仔细,遇有疑难故障必须快速排查解决,决不能留有任何隐患,否则会给观测带来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庆友说道。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检修维护蒙古国南戈壁省雷达设备。图/中国气象报内蒙古记者站

但这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时间紧、任务重、语言不通是巡检过程中令王庆友印象最深的事。一般情况下,巡检需要8天,去掉离、抵境两天和来往南戈壁省两天时间,留给实际巡检的时间只有短短4天。“由于探空雷达和水电解制氢设备巡检同时进行,双方都在‘争抢’蒙语翻译人员,有时候翻译人员不得不在制氢室和雷达值班室之间来回奔跑。”王庆友笑着说道。

巡检期间,巡检组还会针对探空雷达基本原理、系统标定及维护维修,以及水电解制氢设备基本工作原理等内容,对南戈壁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双方就如何提高南戈壁省探空业务质量、增强安全制氢用氢意识等进行深入交流。若雷达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难以排除的故障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会诊”,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蒙古国气象部门排除故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通过巡检共排除雷达故障近50起,确保了L波段雷达和水电解制氢设备工作性能及技术指标符合要求,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

蒙古国南戈壁省气象局局长冈·都拉木乔称赞道:“中国为蒙古国天气预报提供了关键的高空气象资料。”

中俄两岸携手防灾减灾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曲成军

今年4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俄黑龙江凌汛会商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行。会上,中方的预测结论,得到了俄方气象专家的一致认可。自1999年以来,中俄两国防凌会商机制已建立20年,为保护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是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界江。一直以来,两岸人民皆面临森林火灾、洪水的威胁。因此,加强两岸信息沟通、数据交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研究,对双方而言都是迫切而现实的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黑龙江省气象局与俄罗斯水文气象部门之间的互相考察、交流学习及防灾减灾合作从未间断。

在2013年黑龙江突发特大洪水期间,中俄双方实现气象信息共享。当时俄方第一时间将黑龙江左岸流域降雨信息、两大水库泄洪信息及气象专家得出的雨情分析材料传送到位于黑龙江右岸的黑河气象部门,为中方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而针对俄方海拔高度偏低、干流堤防抗洪能力不足的事实,中方气象部门也同样积极提供监测数据,得到俄方高度认可。

俄罗斯代表团成员在黑龙江省气象台气象科普基地体验气象科普小游戏。图/中国气象报黑龙江记者站

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离不开科技合作。自2015年1月以来,黑龙江省气象局加强与俄罗斯滨海、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地区气象科技项目合作,组织业务骨干赴俄罗斯进行水文气象、环境监测考察,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研发、东北亚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方面开展了有效合作。同时,黑龙江气象部门不断完善远东地区标准化气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中俄双方雨情、水情、冰情数据信息交换,部分数据目前已实现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上共享;利用牡绥俄园区天气通应用平台、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深化为农服务,为7个境外园区、80多家中国农业企业以及广大农户提供天气旬报、防灾及农技知识等。

为大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中俄双方还建立了一年两度的长效防汛合作会商制度,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与俄罗斯接壤城市的防汛抗洪和生态保护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下一步,中俄双方将联合开展东北亚暴雪预报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等合作研究。

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起自动气象站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刘雪玲

2017年,乌兹别克斯坦紧急状态部第一副部长兼国家水文气象局代理局长致函中国气象局,希望援助现代化气象设备给其下属的撒马尔罕水文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决定援助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并帮助建设自动气象站示范站。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华云集团)承担了援建重任,负责提供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以及培训当地技术人员。2018年9月,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成功落户撒马尔罕和安集延。

为保证自动气象站及防雷设备正常运行,华云集团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等特点,选择了用更合适的材料组装援建设备,大到风杆横臂,小到螺丝螺母,均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同时,在连接工艺方面,技术团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雷保护措施,并对整机进行老化测试,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考虑到乌兹别克斯坦基础条件受限,华云集团准备了足够的产品备件,确保自动气象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当地提供准确、连续的气象数据。

2018年9月21日,华云集团工程师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水文气象局工作人员,一同在安集延准备安装自动站的风杆。图/刘雪玲

乌兹别克斯坦全国仅有18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当地气象局工作人员对于观测设备的安装及使用方法等,并未完全掌握。为保证援建效果,中方技术人员细心讲解相关知识,耐心回答乌方气象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在完成首套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和培训工作后,当地工作人员已完全掌握基础安装步骤和操作流程。后续两套观测设备的基础安装均由乌方单独完成,中方仅做技术指导。

就这样,一座座自动气象站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起并实时监测,为当地气候环境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由于原来的18个观测站只配备了站点软件,并无配套的中心站软件,乌方只能通过邮件接收各观测站点发来的数据,极为不便。中国气象局特意提供了中心站软件,可监测3个新建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状态并能够查询历史数据。自此,这3个站点的数据均可通过GPRS自动传输至位于当地国家水文气象局的中心站软件。

项目结束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水文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发来感谢信,表示中国气象局在当地建的自动气象站,将有助于提高乌兹别克斯坦气象观测水平。

援建老挝 不惧暴晒与暴雨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胡姮

在老挝万象,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地基导航卫星遥感水汽观测站矗立在观测场里,将风力、温度、气压等气象探测数据实时传输到位于中国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为老挝气象部门开展暴雨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数据也共享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这两个站点,与中国气象局有着紧密联系。

2011年6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接到援建老挝万象地面气象观测站的任务,要求在一周内完成水汽观测站的设备搭建、软件联调及数据传输等工作。我作为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与援建小组成员一同前往。

虽然对东南亚国家夏季炎热、多暴雨天气的气候条件有所了解,但当匆匆踏上援建之路,才真正接受“烤”验。

7月的万象,白天温度高达40℃,到了中午,地表温度更是超过了50℃。刚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皮肤犹如火焰炙烤般灼痛。时间紧、任务重,援建小组一行扛着设备,争分夺秒开始了建站工作。

架设天线座、搭建观测设备……刚拧几颗螺丝,我们就挥汗如雨,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了。太阳晒得人脑袋发昏,老挝当地的工作人员教我们用凉水把头淋湿,这样不至于中暑。可是,我们刚将头发淋湿,就看见天空乌云密布,紧接着便下起了暴雨。

男士全都淋着雨干活;女士向当地人借了伞和雨衣,也继续忙活起来。万象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我们又顶着大太阳暴晒了。

在暴晒和暴雨的交替中,白天的工作结束了。到了晚上,天气终于凉快了些,但蚊虫出没的烦恼继续困扰着我们。暴露在外的皮肤上,都毫无例外地被蚊虫留下了痕迹。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坚持完成了室外观测设备的搭建和调试工作。

接下来进行的是软件调试和数据传输测试,别看这项工作是在室内完成,但却是最重要和最艰难的部分。由于中国和老挝存在网络环境差异,我们的软件与当地网络环境的适配问题成了麻烦事。作为这次援建小组中唯一负责数据传输的人员,我反复和当地工作人员沟通,但麻烦还是一个接一个。

最后的三天里,我白天在机房吃饭,夜晚一个人留在机房调试。楼里的灯一盏盏熄灭,最后唯一亮着灯的,是我所在的机房。

终于,在返程的前一天晚上,我接到云南省气象局收到万象观测站数据的消息,整个数据传输的链路通了!援建小组的同仁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此刻,所有汗水和付出都值了。

多国参训“国际列车”畅行 

中国气象报记者 黄姿娜 通讯员 吴帆

“本来国际班是定在北京办的,4月初突然决定改在广西。”此时距离开班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远程教育科科长杜枚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更多的是感到荣幸和自豪。

今年5月6日至16日,短期气候预测技术与防灾减灾应用国际培训班在南宁开班,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名学员参训。鉴于参训的学员均为各国气象、水文部门从事气候预测的资深专家,作为班主任的杜枚备感压力,课程内容更需精心谋划。

去年8月29日,中国气象局首次面向东盟国家开展教学培训活动,这是落实《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关于加强区域气象培训工作的具体行动,也是广西区域特色气象业务课程第一次在国际培训教学中应用。有了这次经验,杜枚吃下“定心丸”。

时间回到今年4月初。在本来的教学计划之外,杜枚还在位于武鸣区的沃柑种植基地安排了一次特别的课程。作为农业大区,广西智慧气象为特色农业防灾、提质、增效成果喜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里开展的沃柑智慧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反复商定授课内容,出行路线、现场翻译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杜枚谈到在种植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时说。

在精心准备下,培训课程广受学员欢迎。“在哈萨克斯坦山区地带,春、夏冰雪融化及春季多雨常常导致洪水,山区河流的水文预报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提高强降水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是我们目前致力于探索的关键技术问题。”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首席研究员Kainar Bolatov表示,受课程内容启发,他和同伴Aigul Mynzhanova与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邹燕细致探讨了如何根据哈萨克斯坦降水相对少和多雪等气候特征,确定区域性强降水事件的定量化识别指标以及强降雪事件的强度评估因子。

来自刚果(布)的高级技术员Chadly Feriol Itoua Olhendo也不约而同谈到了关于灾害性天气事件定量化监测评估方法,直言此次课程让他学到了在工作中急需且实用的内容。

有了两次协办国际培训班的经历后,广西气象部门的培训实训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今年8月,湄公河流域国家临近预报技术国际培训班将在南宁开班,届时又将有东盟国家的5个学员来此参训。“课程教案的编写和课件制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筹备了。”杜枚说。

2019年5月,短期气候预测技术与防灾减灾应用国际培训班学员参观广西气象影视业务平台。韦坚 摄


作者: 12_anhui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