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7月20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情况。

 

2011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这是继《国务院关于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之后,国务院出台的又一个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文件。

 

发布会现场实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

 

天气预警:“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目前全国气象灾害预警覆盖率在85%左右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2009年抽样调查,2009年气象灾害预警覆盖率全国平均82.3%。目前大概预警的覆盖率也就85%左右。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依靠社会的资源,比如电视占整个信息发布比重10%左右,广播大概10%左右,电话、传真大概20%左右,手机短信、彩信的方式,大概占20%左右,另外还有网络,还有乡村的高音喇叭,还有电子显示屏、报纸等手段。

 

这些手段都是靠社会的资源,这些资源怎么样充分利用好,这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我们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就是要快速、及时地来传播。比如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气象部门就要与电信部门合作,用新的技术来进行小区全网发布,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

进入详情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地区灾害预警和防护

一是建立一支农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使得气象信息能够进村入户。到目前为止,气象部门已经建立了22000多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43.7万名气象信息员,大概覆盖了全国85%左右的农村广大地区,同时还在乡村里面建立了10万个高音预警喇叭,5万个左右的电子显示屏。

 

二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利用各种方式,比如每年的“三下乡”活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活动,以及“科技周”活动等等,把最基本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印成小册子,向农村老百姓进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

 

三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说雷电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我国,90%以上遭雷击死亡的人都是农民。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2009年开始,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对一些重点的防雷村庄建一些防雷的工程,建一些避雷塔,对一些宽阔的农田,还建立一些防雷亭。

进入详情

精细化准确预报存在较大难题

近期包括北京以及成都、南京这些大中城市接连遭遇了暴雨天气的侵袭,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局地性强,而且影响也很大,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够准确的、定量、定时、定点地作出准确的预报。

 

人们经常听到气象台预报的是“局地有暴雨”或者“大暴雨”,对它具体落区在什么地方,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确实是非常难的。这就是刚刚出台的《意见》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气象灾害要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对气象部门来说,不仅是报哪个地方有雨,可能要和城市的治涝、排涝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意见》里面提出来的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动,这样使得气象灾害的防御更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

进入详情

上半年气候复杂多变 平均降水量近39年最少

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天气气候还是复杂多变的,归纳起来有六个特点:一是上半年全国的平均降水量是近39年来最少的,气象干旱多发、重发;二是春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三是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多,年初南方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春天像广西、湖南、贵州又遭受了近15年来最严重的连阴雨的低温天气;四是局部的暴雨及引发的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偏重;五是局地的雷雨、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灾害重;六是今年南方高温发生的时间早、强度大。

 

预计今年8月份到12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会有15到17个台风生成,比常年同期偏少。预计秋冬季,我国江淮、黄淮、江汉、西北、西南、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会比常年同期偏多,特别是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秋雨偏多。

进入详情

全国已建立1400多个土壤墒情监测自动站

气象部门现在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400多个土壤墒情监测自动站,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北方粮食主产区。未来还要再建3000到40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这样平均每个县有5个左右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这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点。各级气象部门一直同各地的农业部门合作,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比如旱情的监测,包括农业气象条件的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农业产量的预测和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的预报,气象部门过去、现在、未来一直是“为农服务”的主要部门,今后还要加强为农服务工作,保障我们国家农业生产。

进入详情

为何感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大气运动的规律进行调整变化,会容易产生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

 

现在的监测能力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间密度、空间密度都在提高,就像用小网捕鱼一样,对一些过去观测不到的极端事件现在也能观测到了。所以,感觉到极端事件比过去多得多。

 

现在哪个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就能够向公众、向社会公布出来,基于过去通信条件可能几天以后才能知道,现在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了。这也让人们感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多、很频繁,也很重。

进入详情

结语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突发性、局地性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郑国光表示,各级气象部门将按照《意见》的要求,积极做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及时,预警信息发布快速高效,以实实在在的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来贯彻落实《意见》。

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李景旸 编辑制作:徐辉 余晓芬 郑晓艳 视觉效果:李婷婷 苏源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