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6月9日,湖北赤壁等三地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涝,10日,湖南临湘市观山村发生泥石流“灭村”惨剧……入汛后第二轮强降雨,便给南方多省带来灾难。

 

我国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这些灾害的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入汛期后,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如何抢在灾害来临之前逃生,是人们都应掌握的必修课!

李小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原中央气象台台长 “从地质灾害统计来看,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

“灾害多出现在雨季,除地质条件之外,动力是集中性的强降雨。”

“一旦气象部门发布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

湖南岳阳临湘市遭遇严重山洪泥石流  南方连续遭受两次强降雨致105人死亡

泥石流爆发酿惨剧

入汛后第二轮强降雨,便给南方多省带来灾难。

 

6月9日晚至次日凌晨,湖北通城、崇阳、赤壁三地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致21人死亡,5人失踪,100多人受伤。

10日凌晨,湖南临湘市观山村发生泥石流“灭村”惨剧,毛家组24户民居被泥石流吞噬,共有27人死亡和失踪。

同日,江西修水县暴雨成灾,引起山洪暴发及多处山体滑坡,4人死伤,52万人受灾。

11日,江西宜春市靖安县发生崩塌、滑坡303处。12日,福建省永定县发生山体塌方,致7人死亡……

 

山洪、滑坡、泥石流,暴雨引发的一起又一起次生灾害,在大旱之后,迅速占据媒体版面,震颤着民众的心房。

进入详情

集中性强降雨诱发

翻开中国地图集,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区呈多处条状或片状区域显示在我国的版图上。“从地质灾害统计来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说。

 

这片东北西南走向的区域与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提到的“15英寸等雨线”位置大体重合。等雨线之东南,每年至少十五英寸(约381毫米)的雨量是常态。

 

雨量较为丰沛只是条件之一。李小泉介绍,这片地区为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原到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多为山地和丘陵,这类环境中雨水极易汇集,并与土壤、碎石混合,极易触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李小泉说,现在我国的雨带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今后两个月,“雨带将北上西进,西北和西南地区可能进入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期,更需加强警惕。”

进入详情

警惕征兆着手预防

在灾害频仍的时期,是否可以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答案是肯定的。一些专家表示,地质灾害发生前一般都有征兆。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李元卓在接受湖南日报采访时表示,大滑坡发生前,往往会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而泥石流的形成一般应同时具备3个条件: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其中,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这就预示着泥石流即将到来,必须立即组织人员撤离。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进入详情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

李小泉说,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发布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

 

专家提醒,灾害发生时,逃生为重,不能贪恋财物而滞留。“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李小泉说,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一些资深驴友也指出,在沟谷停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进入详情

结语

 

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抢在灾害来临之前逃生

 

在汛期开始之际,在山洪地质灾害多发的背景下,推出本期天气视点的目的,不仅仅是科普,更是警示。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李景旸 编辑制作:余晓芬 视觉效果:李婷婷 苏源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