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江苏 > 气象科普 > 一馆阅千载薪火永传承

行走在气象历史文脉上的北极阁

【字体:   2010-09-17 16:37:49   来源: 中国天气网江苏站

六朝古都,十朝故都,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里,南京,以独特的六朝文化、大明文化和民国文化闪耀着眩目的色彩。2480年的城建史,462年的都会史给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也使南京富藏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老城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中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出蕴藏的珍贵财富,描绘出延绵的历史文脉,再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成为多年来政府城市建设考虑的重点,也成为公众对提高人居环境品位的期盼。

坐落于钟山余脉、城市中心的北极阁更得天时地利,既见证了民族历史的沧桑一隅,也经历了气象创业的悠久历程。中国气象局于1997年决定在北极阁建设气象博物馆,南京市政府从2000年开始决意打造北极阁风貌区,规划设计也要求在北极阁气象台原址建气象博物馆,并建设“司天观象”、“名士风流”两个景点,这正与气象工作者愿望不谋而合,更与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前辈气象人和江苏气象人期望相一致。

建设气象博物馆,促使了我们深一步去探究北极阁及其与气象的渊源,这种探究还更坚定了我们在此能够再现、也只有在此能更真实展现气象历史、传创气象文化的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了在北极阁有着独一无二的串接起中国气象发展进程的几个重要历史元素。气象有缘于北极阁,同时也交给北极阁气象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北极阁-------中国古代气象历史的珍贵遗址:体现我国古代气象活动的几个历史截面

阅读有关历史传说或记载,我们了解到北极阁观象活动从南朝开始,数度兴衰,延绵至今,已约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堪称于一地气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在国内外都无能与之相提并论者。我国著名地理气象学家胡焕庸应竺可桢之邀为北极阁气象台建成作序,由衷感叹“上古观象仪器与观象台址,迄今已渺不可考,其至中古以降,有典籍可借,基址可按,綿延相续,在世界天文气象史上有卓越之价值者,莫过于金陵钦天山之观象台。”能够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气象活动为一身,北极阁真的与气象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缘分,但是这种缘分因何而生?史料中记载不明,但通过探寻,我们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也因此引出有关古观象机构及其气象活动与北极阁的几个话题。

1、古观象台----包含了报时测风的天文气象机构

我国古代气象机构往往只追溯到民国初年或清末,此前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天文台,而无气象台,这是一个误区,影响了后人对气象历史沿革的正确认识。过去古人观象既观天象,又观气象,其机构功能合二为一。这是因为作为天文和气象学科在古代并未加以区分,人们发现某些恒星位置可以表现为相应季节,所以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中国对这种天象及其节气的观测非常重视,因此天文的成分在观象台工作内容中更重。所谓农耕顺天时,通过测定天体位置判定农时季节,很自然就行成了天文活动服务于气象的现象,同时,观象台也对寒、燥、湿、旱、涝、风、冻等气象现象也进行观测。我国古代对观象活动的台有多种称呼。如神台、灵台、观台、瞻象台、司天台、观星台、候台,明代以后,也称观象台。根据史料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气象机构应在夏商既见雏形,据考古发现至今已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南宋日观台----传说北极阁最早开始气象活动的建筑

因年代久远,正史描述一千多年前气象活动的记载已难寻,但后人的传说和推判仍然留下了一些最早有关北极阁与气象和科学活动的话题。蒋赞初在《南京史话》中描述南朝建康都城盛衰时有一段记载:“即南宋时帝王在鸡笼山腰及附近大规模扩建皇家花园----华林园,又在鸡笼山的最高处筑有‘日观台’,又名‘司天台’,作为观测天文和气象的地方,这也可说是今北极阁气象台的最早开端。”书中还记载到,南朝一些科学家,长时期在司天台上观天测象,何承天、祖冲之等一批古代著名科学家就曾常年活动于鸡笼山、九华山及附近的国学馆,修制定出“元嘉历”“大明历”等中国古代历法。

3、明朝观象台----堪称中国古代气象发展的高峰

到明初洪武帝时,北极阁建观象台规模已相当壮观宏大,在这之后的明清数百年里气象建树不大,因此北极阁观象台的工作内容、机构和设施水平基本代表中国古代气象与天文发展的鼎盛水平。史料载,明观象台建设近一百年后,意大利利玛窦重游南京,参观钦天山观象台,就曾极叹美之,称当时台中仍有司天者,在台考察天象,终夕观测俱报,台上陈列铜制天球,日,相风杆,浑天仪,简仪等器,结构精巧。后人按明天启七年葛演亮所绘金陵焚刹志鸡鸣寺图,犹可见观象台门墙壮丽,台址高耸,四周茂树芳林,偏屋若干幢,隐隐可见,北临后湖,南有十庙,当时情景,宛然在望。直至清康熙,北极阁明观象台已存数百年的仪器方移于北京使用,几经战火,最终仍有明观象台的简仪等原器转置于南京紫金山,至今犹存并展示于世人。也无怪乎后人赞叹“北极阁观象台当时实处领袖诸台之地位”。

北极阁与气象源渊流长,资源可谓独一无二,在其遗址上如能全景式地系统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气象历史和文化诚然具有特别的优势。

二、北极阁------中国近代气象史的著名地标:我国近代气象科学领袖竺可桢

南京的老百姓提起北极阁都知道是气象台所在地,气象界的同行提起北极阁常喻之为中国近代气象的发祥地和气象人才的摇篮。前者知情更多地是因为有观象台建立其上,后者知情更多地是因为竺可桢创业其上。作为留存不多的一座优秀的民国时期代表性建筑物,几近八十年岁月,观象台仍屹立于山巅,仿佛向世人述说着逝去的民国历史,也向后人讲述着中国近代气象创业的风风雨雨以及竺可桢躬身气象的挚热情怀和不凡的业绩。南京城市因竺可桢为科学名人而骄傲,中国气象因竺可桢为气象先驱而自豪,北极阁气象台因竺可桢为之创业而垂史。

1、中国近代气象创业史的标志性建筑------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明末清初,近代气象科技开始传入我国。用气压计、温度计等气象仪器观测的资料开始出现,但这些气象活动多为外国传教士在一些通商城市或海关设立的气象观测站所为,或者国人所办测候所但由外国人把持。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肆意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还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侵犯我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视国家、民族兴衰为己任的优秀留美学者竺可桢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立志由国人开创中国的民族气象事业。1921年竺可桢留美回国,先在东南大学任教气象与地理,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气象教材,同时他开始着手选址建气象台,最终选定在北极阁古观象台旧址建设,因这里高爽开阔,符合建台要求。随后他多方奔走争取民国政府的支持,筹集资金,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事必躬亲,前后耗时三年,连同研究所、气象台、图书馆、道路等一应设施均告完工,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成就了这一历史性建筑物。在北极阁,竺可桢边建设,边思考如何培育、发展民族气象事业。他亲自操办购置仪器、书刊,除了沿续东南大学就开展的地面观测外,高空气象、物候、日射、微尘及地震等适时业务观测也在北极阁相继展开。1930年元旦起,在竺可桢的主持下,研究所正式绘制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从而打破了由外国人垄断我国气象预报的局面,争回了我国气象主权。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料供预报和研究所用,他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划,克服了大量困难,由研究所独自或与农业等其他机构一起建设了约五十多个气象台或测候站,对于初步建成我国气象站网功不可没。他在十多年所长任上,不但自己勤于气象科学研究,公开发表了气象论著与文章70多部(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等对我国气象学的若干重大分支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还十分重视鼓励气象业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所学术气氛因之甚浓。全国首部气象规范《气象观测实施规程》和具有重要影响的《气象年报》、《中国之雨量》等书刊由竺可桢主持所内科技人员编制并印行。竺可桢忧国为民,事实上承担着创建中国气象事业的许多重任,因此,北极阁气象科研所因竺可桢这一气象先驱者的存在,不仅称为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发祥地,还可堪称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

2、中国气象科学人才的摇篮-----北极阁气象培训班

创业靠人才。竺可桢从美国返回祖国后,即到东南大学执教,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高级气象人才。主持气象研究所工作时,他在筹建全国气象测候网、开展气象科研和气象预报业务等方面,竭力全面推进,但他也深感气象人才严重不足对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竺可桢于1929年至1937年创办了四期气象学习班。他亲自主试,择优从全国公开招录了近百名学员专门学习气象业务,同时还接纳了一些单位、机构的学员来北极阁学习和实习气象业务,这些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当时气象业务骨干,充实到农业、航空等部门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工作。北极阁气象台因竺可桢亲力主持,其科研、业务方面已颇具规模和质量,吸引了众多有志有才者的加入。我国老一辈著名气象专家,如胡焕庸、涂长望、吕炯、程纯枢、赵九章、黄厦千等人均曾在研究所任职或从事气象科研工作,其间深受竺可桢的影响。竺可桢不仅因创业,还因树人而被誉为中国近代气象的宗师。由竺可桢倡议建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制,于1948年在北极阁召开了第一届院士大会,竺可桢当之无愧成为我国首位、也是当时唯一的气象地理学科的院士。在其身后,北极阁又相继走出了6位气象院士。因此,北极阁被喻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

3、中国优秀气象文化的开拓者-------所长竺可桢。

作为气象文化,有气象社会文化和气象组织文化之分。我们从现有的气象史料和大量科学、文学作品中,可见古代气象社会文化的丰盛。如有以天气现象抒情、言志的,有以史料直白记载天气现象或气象灾害的等等,但对古气象人从业精神和组织文化罕见记载。当进入近代历史发展阶段,且在中国气象与天文相继成为独立学科和业态后,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及其簇拥于其周围的一批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胸怀追求,以自身的言行,在艰难开创民族气象事业的同时,也还在无意中开创着优秀的气象组织文化,他们堪为中国优秀气象组织文化的拓荒者。

文化的内在功能是为了求真、求善、求美,气象文化也不例外,这在竺可桢身上表现得鲜明而又尽致,竺可桢的学生及后人每忆及此莫不赞叹钦佩。

如他心怀科学救国之愿毅然学成回国,无心作官,不受厚禄,一生钟情于民族气象事业,以气象事业来实现他体恤民生、造福于民的理想。他在建所落成报告中慨然写道:“欧美异邦,对于我国气候不惜巨资深入腹地以求之,则我国人安能长此袖手任人越跙哉。”因此,他积极创办全国测候网,力主收回青岛、徐家汇等观象台的权力。在出席国际气象会议面对歧视性安排时,他断然退出会议。针对日本人的长期挑衅,他坚决拒绝其到北极阁观象塔参观。在国民政府多次劝其去台湾时,他毅然拒绝,他知道台湾不是民族气象的创业之地。种种事例,其拳拳爱国之心、民族正义、创业之愿令人敬佩。

竺可桢从事气象科学事业,几十年不缀物候观测和记录,并教导业务人员要精于每一个原始记录,发好每一份电文。每每天气异常,他常亲自到场检查;当日寇飞机近在北极阁轰炸而观测员仍不顾危险坚守观测时,他欣然赞其:“可谓尽职矣”。他还鼓励和指导员工积极从事气象科研,写好每一篇文章。他在难以推辞浙大校长一职时,提出的条件就有只能短期任职,并且不辞气象科研所所长。其时他为浙大所题校训“求是精神”,实际上也是他作为所长对气象科学真挚追求的内心写照。他对气象科技的不懈探索、认真严谨、细微执著的精神值得每一个气象从业者崇尚和学习。

竺可桢先生是一名著名气象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气象事业的领导者,因此他十分重视组织团队建设。他关心年轻员工不仅在物质方面,还在于思想引导,工作支持,营造环境与氛围。因此他注意及时疏导员工的情绪,鼓励他们在困难时,报效祖国,将献身事业作为人生更高的追求。时任科研所职员的李良琪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自己在一次错发报文引发日本人讽刺、以及不太安心支持广西气侯所工作而情绪波动时,深情忆及竺老对他及时启发和谆谆引导,两件事情虽小,但体现了竺可桢先生的高尚民族情怀和优秀人格魅力。

竺可桢先生是一个爱美的科学家,他工作之余带头并常组织员工在北极阁广植树木、修建道路,美化环境,不仅将北极阁建成为当时的中国气象科学殿堂,还改善成为风景宜人、环境幽静的生活学习场所。他组织在半山腰造了一座朱漆四柱亭,供员工上山休息,取名“半极亭”,在其上书联“当亭环大道,拾级上天梯”。意指什么,竺先生没有留下注解,但我们现在阅读它们,似乎从中感受到竺先生与同事们在这座她们所热爱的小山上修路建亭、问天创业的乐趣。司天观象,孜孜以求,寻阶而上,必有所获,读来简洁,但富有韵味且喻意深刻。对联如今已不复存,但小亭仍在,上山时我们经过它,每想起这幅对联,犹能感受到竺先生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文化品质。

科学需要文化,文化滋润科技,竺先生给北极阁留下的不仅是楼阁,不仅是气象科学,还留下了气象文化。今天我们细细体会竺可桢气象大师的言行,深感其精于业、忠于科学的求真品质;敬于业、创业为民的求善精神;勤于业、人境臻优的求美情操,敬意油然而生!

三、北极阁----中国现代气象科技的缩影:气象科技与文化薪火相传的新地。

在解放军攻占南京的炮声中,北极阁气象台也经受了一次时代的洗礼,并伴随着近60年的祖国建设进程,见证和亲历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这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她与全国众多气象台站一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创造出了的光辉业绩。在这古代气象人曾经问天测象的遗址上,在这老一辈气象工作者曾经呕心沥血、栉风沐雨期待民族气象事业兴盛的地方,北极阁几代风云儿女一直在、并将顽强续写气象事业的新篇章。北极阁一直期待气象事业的辉煌,也一定会为实现这样的辉煌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1、北极阁气象业务中心-----让气象事业更具灵动生命的新型气象台

北极阁气象台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地理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江苏省气象部门所在地,其所管辖的气象事业与全国气象事业一道经历了事业的初创、调整、干扰和改革发展阶段,尽管颇多挫折,但除了“文革”时期,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过去的二十年里,江苏的模式预报、专家系统、业务平台等等曾经在全国气象部门为同行所称誉。但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北极阁气象人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正在努力卸下包袱,寻求突破,决意写出属于自己新的一页,创建属于中国气象事业的有代表性一隅。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省局更是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多方争取支持,加快了北极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奋发图强,同时对北极阁进行了全面改善,如今气象现代化水平更高,设备更加先进,树也更绿,景也更美。但北极阁气象人深知气象事业的境界是无限的,事业内在的品质也远不止于前人恩惠于我们的美景,也不仅仅在于我们亲手改善和美化我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服务为本,科技先行,人才为首,北极阁气象人于新形势下理清了思路,树立了新的发展理念,并一直在设计和追求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因此,北极阁气象新人大力发展交通气象、海洋气象、雷达气象等等,以提升内涵,适应需求,服务人民。在北极阁这座绿意盎然的小山上,在具有现代气象科技气息的业务中心里,努力让悠久的气象事业不断生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追求已成为北极阁气象人的一份光荣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成为其一份可期待的创业享受。

2、北极阁气象人精神------让中国优秀气象组织文化在北极阁与科技事业互动的传创者

一项事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可以缺乏灵性,但一项能成长、并想发展至优秀的事业不可以缺乏灵性。灵性是由人本文化而滋润出来的,并且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创造优秀事业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魅力所在。

气象事业是一项需要科学理性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人文灵性的事业。竺可桢开创了这样的文化,作为气象科技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北极阁气象人同时还在不断传创竺先生创造并遗留下的独特而又优秀的气象文化。在这里,北极阁气象人牢牢坚守着气象创业爱国的民族精神,忠诚地实践着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团结拼搏,这已成为五十多年工作在这里的几代新气象人的精神追求。进入新世纪,面对前20年“四个一流”的战略目标,江苏气象部门正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和江苏省委的要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谋划率先实现“一流”的目标和措施,思考实现优秀气象文化与现代气象科技的灵动和兴盛,营造改革创新的气象文化氛围,助推气象科技业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让气象文化成为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短板。为了提升气象科技内涵,打造气象科技这一核心支撑,围绕构建研究型业务,北极阁正在倡导建设新时期气象人精神,即气象事业要坚持科学创业的精神,气象工作要树立科技创优的理想追求,气象业务要大兴科研创新的行为风尚。要使江苏省委提出的江苏人新精神在气象部门生根、开花和结果,成为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我们今天有时间静心阅读竺可桢的生平、深情回忆竺可桢时,已不仅仅敬佩于他的科学业绩,还更深深地折服于他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味。其实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创业、科技创优和科研创新的“三创精神”,不正是竺老在毕生实践并昭示后人的么!我们塑立竺可桢铜像,牢记他的“求是”教诲,正是决心继续实践他的追求,成就现代事业,传创先进文化。

四、北极阁------让这里牵出中国气象历史文脉

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只能是一个历史的片断。但没有前人创造的历史,也就没有我们建业的今天;没有今天的建业,也就没有后人更加灿烂的未来。珍视历史,即珍视当今,也是珍视未来。我们感慨于中国气象还没有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向世人全景展示辉煌历史的场所,更感叹于北极阁幸存能够展示气象历史的几个重要元素,即此地、此物、此人及其历史记录。这些其实已不仅属于江苏气象人,更属于中国气象人的珍贵资源。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将北极阁气象台旧址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其价值还不仅属于气象人,它还属于社会,属于全体公众。从古代钦天山到今天的气象山,从近代观象台到现代的气象台,从无数代测天人到当今掌握高科技的新一代气象人,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多种元素的记录和联接;气象历史是什么,气象历史就是气象作为一项有生命的事业在千年时空的必然延续。

虎踞龙盘的地理条件和长江流域的悠久文明孕育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同时成就了北极阁与气象的渊源。斗转星移,但人非物是。竺老建造的楼台犹在,兀自沧桑挺立;亲手栽种的柏树枝叶繁茂,小山上绿意更加盎然。斯人已逝,但风范犹存。前人栽树,惠及后人。建设气象博物馆,展示气象历史,彰示气象科技,宣扬优秀的气象文化,让优美的北极阁,让古老的观象台,让气象伟人竺可桢牵出中国气象历史文脉,让北极阁气象传人继续行走在灿烂的气象历史文脉上,我们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实现。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一首歌谣,北极阁气象人吟唱也一样会很美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慢慢汇成生命的长河,我们将一路欢歌,不停地溅起七彩的光!

编辑: 中国天气网江苏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400-6000-121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