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 >广东 > 气象日专题 > 广东灾害

旱灾,最无声无息的劫难

【字体:   2010-03-16 16:41:43   来源: 广东省气象局  

旱,仔细看这个汉字,会让人没来由的浑身冒汗、唇焦舌燥,因为它由“日”和“干”两个字组成。事实上,它带来的危害,比之这种感受何止大千倍万倍!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地动山摇,也没有熊熊烈焰,旱灾到来的时候无声无息,河干了,土地龟裂了,秧苗枯死了,饮水告急,丰收的希望也化成了空气中飞扬的尘土。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唐代李约的《观祈雨》描写了干旱肆虐时的情景:春旱使庄稼都枯死,地上无苗,只有土,桑树没了叶子只剩枝条。远的不说,自建国后,广东省就发生过多次旱灾:

1963年,春旱遍及全省,多数地方是冬春连旱或秋冬春旱相连,至6月中旬,最大受旱面积达133.93万公顷,占全省旱稻插秧面积的46%。珍贵的历史照片让我们可一窥当时的灾情。

干旱1.jpg

1977年,广东省冬春夏连旱,5月上旬,全省受旱面积达134.67万公顷,5月中旬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仅及正常蓄水库容的29%。

干旱3.jpg

1991年,全省出现严重冬春夏连旱。5月底全省蓄水量仅为正常库容的22%。从上年秋至是年夏,全省受旱面积达223.81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5.51万公顷,绝收面积15.32万公顷。湛江市有1590个村庄的56万人吃水困难;梅州市170万人饮、用水困难,50%的工厂企业停工。

title

1998年雷州市春旱,塘鱼被烈日晒干。

干旱鱼.jpg

2004年,全省大旱。农作物受灾面积105.4万公顷,250万人饮水困难。6月26日至7月4日,全省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广州市最高气温达39.1℃。广州市有39人因高温中暑死亡,珠江三角洲发生多起汽车自燃事件。

title干旱水.jpg

气象上,干旱指的是长时期内,大气水分入不敷出的一种不平衡缺水现象,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干旱气候,如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一种则是干旱灾害,指的是某一段时间里降水量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对生产生活等造成灾害的现象,也就是季节性干旱,位于季风区的大多属于此类,广东省就是如此,受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分明。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一个地区是造成干旱的气象原因,而地形、地貌对干旱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广东的春旱、秋旱最多,每年都有发生,只是波及范围和旱情程度有所不同。如果冷、暖气团交锋的锋面远离广东,或者冷空气太强,只是一扫而过,都会导致广东春季雨水短缺,进而发生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广东的中南部地区。秋旱则主要发生在北部内陆地区。秋季,如果热带气旋登陆次数少,全省又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雨水少,内陆地区甚至全省就会出现秋旱。

干旱除了影响农业生产,降水稀少,空气湿度小,植被干燥,这些条件极易引起森林火灾。植物的大量死亡,会造成以此为基础的食物链断裂,如果干旱加剧,大批死亡的动物也会使残存的珍贵水源遭受污染,储备和保护水源格外重要。缺乏水源,卫生条件也会逐渐恶化,可能引起疾病传播。地下水位下降,江河水库干涸,就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干旱,城市缺水,不仅使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学校、医院也不能正常运作,消防工作也会陷入困境,工厂也被迫停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难逃劫难。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 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编辑: 中国天气网广东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天气短信

    定时定点的“贴身小秘书”。发送短信11到10620121,即可开通服务,2元/月。

    天气微信

    提供用户所在位置的精细化天气实况、预警、预报,可查询全国各地天气。

    气象微博

    提供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跟踪发布灾害天气最新动态。

    12121电话

    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信息,提供“巨灾报平安”服务功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