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1月13日,位于川西高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送走了今年第一位“天女”。8点56分,在有着“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4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7星拔地而起,飞向太空。


在卫星发射前夕,中国天气网联合《中国航天报》记者,走访了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就07星的技术亮点、应用领域、使命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魏彩英,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气象卫星须臾不可离开,一天不能中断。”

“原来卫星观测是15级的‘手动挡’,现在就是‘无级变速’了。”


风云二号07星成功发射 灾害性天气监测更灵活      成功发回第一张可见光图像

【使命】延续风二、接力风四

风云二号07星成功发射后将定点在东经112°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并命名为风云二号F星。

 

F星是风云二号03批卫星的首发星,它的发射成功,为我国的对地观测又增添了一双慧眼,将进一步提升对气象和环境的监测能力,其观测资料和产品的主要用户包括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航空、军事等部门。

 

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魏彩英告诉记者,包括F星在内的风云二号03批卫星,将承上启下,在风云二号02批和下一代风云四号业务卫星之间起到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对于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组网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进入详情

【突破一】从“手动挡”到“无级变速”

在F星之前,我国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有C、D、E三颗,实现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运行目标,单颗卫星可以进行每小时一次对地观测,在汛期和重大活动期间,可以每30分钟观测一次。然而,对于冰雹、雷电以及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发展与演变,30分钟时间间隔的观测往往会失去准确判断和预警时机。

 

为了解决监测预警时效这一难题,我国利用已退役的风云二号C星开展了区域观测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成功地实现了每9分钟进行一次区域观测。我国也成为继欧洲、美国之后能够开展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区域高频次观测的国家。

 

“风云二号F星改进了原有的15个固定区域的观测模式,实现了对地球圆盘图中任一区域的扫描,可以更加灵活地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追踪监测。”魏彩英打了个比方,“形象的说,原来是15级的‘手动挡’,现在就是‘无级变速’了。”

进入详情

【突破二】仿真模拟打造“长寿明星”

除了实现“无级变速”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探测性能有明显提高之外,风云二号F星还有一大亮点,即设计寿命由02批的3年延长到4年。这是目前所有风云系列卫星中设计寿命最长的。

 

而这一年寿命的增加,标志着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质量水平和寿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据介绍,主要影响卫星寿命的因素,一是能源,即卫星携带的燃料,二是其他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最关键的是活动部件的寿命。研发人员针对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仿真模拟实验,对活动部件进行长时间运动测试,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实验室老化测试,找到延长卫星寿命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卫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表示,凝聚了更多心血的F星在长寿命和高可靠方面将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进入详情

【前景】灵活布阵、实现按需定制

F星虽然成功升空了,但对气象人来说,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星地资源的增多,对气象事业发展更为有利,但也对如何安全管理卫星,使其发挥更大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风云二号F星如何与D、E这两颗卫星组网,一旦发现台风、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如何合理调配卫星资源,快速进行应急状态响应,成为今后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

 

另外,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满足预报业务的需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魏彩英介绍,目前,用户对卫星观测资料只是被动接收和使用,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卫星气象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将指挥权放在用户端,放在中央气象台,实现定制服务。预报员可以针对特定区域提出监测需求,在半小时之内便可获得观测资料。

进入详情

结语

风云二号卫星高精度的图像定位技术破解了世界性的问题,被称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地面运行成功率达到99%以上。目前,国际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风云二号卫星观测到的数据。

 

“长寿明显”风云二号F星的发射及投入业务运行,将在保证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连续性和增强业务观测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徐辉 编辑制作:余晓芬 视觉效果:李婷婷、苏源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