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保存至桌面 省级站English

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哪儿?

2014-10-16 09:30:49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字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家喻户晓。但由于正史没有明确记载,致使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产自何处竟然成为一段历史公案。

从唐朝末年至今,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哪里一直莫衷一是,总的来讲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岭南(两广)、福建、蜀(川渝)三个产地。关于这三种观点,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激烈的论证。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气候变化曾经致使荔枝分布地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荔枝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果树。荔枝冬季不耐低温霜冻,生存的温度要求是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冬季低于2℃就可能遭受冻害;低于0℃,嫩枝就会冻死;低于-2℃,整株荔枝树都会冻死。因为荔枝的这个特性,很多学者在研究古气候变化时经常以荔枝分布变化作为依据。如我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就把史籍中记载的荔枝分布变化作为分析历史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古气候学家已明确考证出唐朝前期,我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竺可桢指出,隋唐时代,气候比近代温暖。在公元650年、669年、678年的冬季,长安都没有冰雪,梅花树长于皇宫(现在的梅花树不能在冬季的西安生长),这充分说明当时气温较现在更高。就四川盆地来说,唐朝时的温度比现在高出2℃左右,加上周围高山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入侵,使四川盆地大部地区的气候条件都适宜荔枝的生长。这一点文献上也有明确记载,例如四川的巴中市平昌县地方志记载,在唐朝时有荔枝种植。到了北宋,四川的气候与唐朝时期相比变化不大,从北宋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四川一带种植荔枝十分普遍,成都、眉山、乐山、宜宾等地都种植有大量荔枝。

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我国气候突然变冷,北宋灭亡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变冷使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北方游牧民族食物严重缺乏,所以大规模南下抢夺地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蓝勇教授考证了各种历史文献后认为:南宋初的1167年,三峡地区的荔枝挂果多,品质好;而仅仅数年后的1170-1172年,气候突然转冷,在三峡地区,连续三年白雪覆盖城镇。历史文献不只记载了当时三峡地区变冷的状况,也记载了其他地方突然变冷的事实,例如历史文献记载当时太湖结了厚厚的冰,军马都可以在冰面上行走,竺可桢查到的其他资料也显示1178年,福州的荔枝树曾被大面积冻死。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唐朝,荔枝在四川盆地的分布较为广泛,成都及其周边很多地区都盛产荔枝;北宋末、南宋初,我国气候突然变冷,四川盆地大部地区平均温度降低了2℃左右,尤其是冬天会出现低于0℃的天气,这使原来在四川大面积分布的荔枝因温度过低而消失,目前分布区域仅在四川省合江县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四川可以种植荔枝的历史就慢慢为人们所淡忘了。

虽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仅从气候变化导致荔枝分布变化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大胆推论,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来自巴蜀的可能性远大于来自岭南。因为当时四川盆地荔枝分布非常广泛,品质很好,而距长安较近,以当时每天最高达500里的运输速度,驿站运输两天就可以到达,完全能够在荔枝的保鲜期运抵长安,因此人们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将荔枝从遥远的岭南运抵长安。(文/官昌贵)

编辑:于淼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春季踏青6注意 快乐出游
  • 惊蛰宜养肝润燥调养精神
  • 春季天气多变 做好3点保持健康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