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保存至桌面 省级站English

兰州“正宗”牛肉面还能吃多久?

2014-09-24 10:53:5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字体

受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中心的邀请,作为媒体成员,参与了“2014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丝绸之路的气候变迁”考察活动。尽管从2007年IPCC发布第四次报告,我就开始介入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但真正投入到相关的实地考察当中,这还是第一次。真的走近深受气候变化状况影响的内陆腹地,那些早就熟稔的知识,逐一鲜活地跳了出来。

原先,当我们谈及气候变化的时候,脑子里首先反应过来的,总是些看起来略显大而无当的话题:海平面上升,嗯,这个看起来是马尔代夫更关心的问题,至少也是地势极低的滨海地区才需要考虑吧;极端天气,嗯,这是个大问题,不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不是天天都闹极端,大风大雨的过去了,大概也就再也想不着了吧;农业生产,咦,那不是些增增减减的数字嘛,与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我何干……

然而,当听到中国气象局干旱研究所副所长王润元谈及气候变化给甘肃农业生产带来的具体影响之后,这种“气候变化是个大事儿,所以离我们很远”的想法就立即烟消云散了。

王润元介绍说,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现在甘肃的春小麦种植面积正在下降,产量也正在减小。他还提到,伴随着春小麦产量下降的是,其品质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的蛋白质含量跟着下降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它们立刻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兰州拉面”。

每一个兰州人都会面容严肃地纠正你,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传统上,“正宗”的牛肉面使用的是春小麦。如果当地因为气候原因,春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品质持续走低,“正宗”牛肉面会不会面临原材料方面的冲击,会不会最终消失,或许是每一个人都会想到的问题吧。

我把这个脑洞略大的问题抛出来之后,王润元先是一愣,继而仰天大笑,或许他并没有想过会由自己的讲解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吧。不过,他也很快地以一个农业气候专家的身份给予了解答:春小麦在甘肃的种植面积确实在萎缩,但这并不等于本地农民不再种植春小麦了,实际上,当地春小麦的可种植范围扩大了,实际种植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推进。目前,甘肃省内还是有很多地方是适宜种植春小麦的,眼下并没有匮乏之虞。何况,即使本地春小麦种植严重缩水,影响到了餐营业,那么市场也会通过价格杠杆来进行调节。

气候变化影响的可不止是一碗牛肉拉面。实际上,近30年来,伴随着气候的大趋势,甘肃的农业发生了许多细微的变化。雪线上移、水量增加,作物生长时间延长,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与1980年代相比,现在(2005年数据)甘肃省的作物种植范围,海拔高度升了200米,同时向北扩散了约100千米。具体的作物方面,王润元总结了三个主要特征,前述春小麦种植面积萎缩就是其一,与之对应的是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了。另外两个特征是:棉花的生长期变长,产量增加;经济作物,比如葡萄的种植面积增加了。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此消彼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春小麦明显不是太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因为气候整体变热了,它成熟的时间提前了,这缩短了生长期,导致了产量的下降。而冬小麦却从中获利,产量增加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

除了春小麦之外,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也同样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不过王润元认为,影响的程度并不是非常大。同时,棉花,以及葡萄这样的果树也从中受益了。“河西的一些地方,原来果树是不能自行越冬的。到冬天的时候农民要把树桩子埋起来以便保温。这很麻烦,大家不愿意种。现在,气温上升了,有些地区就不用埋了,省事儿了。”气温升高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这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在种完一轮作物以后,补种一些东西,比如小油菜,增加收入。

“经济收益是第一位的。”他总结说:“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是一个基础条件。但作物结构本身的变化,还是以农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由农民自己选择的。”

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似乎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开进,但王润元谈起这个问题来却没有那么乐观。短期的变化无法掩盖长期的问题。从短期来看,河西地区的水变多了,过去30年里,年降水量增加了6毫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冰川融冰量变多,从祁连山流出的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水量都因此增加了,张掖市甚至足以据此建设湿地公园,但旱灾却并未消退,虽然频率略有减小的确实,但干旱的强度以及影响范围、造成的损失却呈现加剧的态势。谈到未来的河西地区,王润元忧心忡忡。“好只是暂时的,长远看,问题就大了。”(徐德芳果壳网主编手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于淼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哈气连天是春困吗?如何缓解?
  • 春夏交替 这些养生细节要注意
  • 雨水增多湿气升 如何祛湿气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