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寒流影响欧亚多国 媒体报道夸张以讹传讹

2012-03-02 15:04:40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字体

媒体报道“最冷冬季”、“冰河期到来”属以讹传讹

此轮欧亚严寒暴雪天气也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热点,各路媒体极力描述严寒影响。“全球最冷冬天”、“全球变暖逆转”、“小冰河期”等颇具轰动效应的词语被一些媒体频频使用,以此“解读”极端天气。

英国《每日邮报》最先播发了“小冰河期”这样的判断文章,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媒体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来源。在不断引用和演绎下,媒体对情况的解读慢慢走了样。然而,《每日邮报》文章的结论并非出自专家。

英国《每日邮报》唯一一篇一笔带过“小冰河期”的报道发表于1月29日,名为《忘掉全球变暖--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才是我们要担心的》。这篇报道讲的并不是欧洲近期的寒潮,而是根据一些气象资料称“地球在过去的15年就已经停止了变暖的趋势”,并引用了一些科研人员的话,称“地球会因为太阳活动减弱而变冷”。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处直接引语中有“冰河期”这个词,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写道:“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能甚至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

了解英国媒体的人都清楚,《每日邮报》惯常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编辑注:就在这股寒流即将到达英国之前,《每日邮报》曾发表一篇题为《寒流将使英国冷如北极每周将有1500人死亡》的新闻。读者略作思考就会觉得这种情况令人匪夷所思。寒流不同于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灾害瞬间来袭,会造成集中的人员伤亡。寒潮天气的影响是渐进式的,英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各项设施和社会机制都较完善,一次强冷空气的来袭不可能造成上千人死亡。事实也证明英国并没有出现严寒天气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故。)

就在文章见报当天,英国气象局迅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驳这篇文章中的“多处错误”。英国气象局称,《每日邮报》记者对气象局的回答断章取义,全球气温在过去15年里没有升高是完全误导的。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2010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气象学家们以及一些气象科研机构看到这些媒体报道后也深感不妥,也纷纷发表观点解释此次寒流的成因,并力陈一个阶段的寒冷天气并不能说明否定全球变暖的总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也指出,对比欧洲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那时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2010年全年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2006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可是冬季的阶段性寒冷天气过后,全球气温仍然转为偏暖的趋势。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有关描述“对严寒的天气有所夸大”。报道中使用的“冰期”或“小冰期”一词,并非有明确特别定义的科学名词,而是借用冰期的概念来描述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冷期。尽管《每日邮报》的文章将这样的冰期称为“小冰期”(Mini IceAge,准确翻译应为“微冰期”),以弱化冷的程度并区别于过去地球曾经历的小冰期(Little IceAge,特指16至17世纪为主的寒冷阶段),但仍然对严寒的天气有所夸大。小冰期时期的温度明显低于现在。

对于当前寒冷天气引起的“冰河期”炒作,让人想起2010年年底的“千年极寒”事件。当时一些媒体也是“据外媒报道”而宣扬年底要出现千年极寒,甚至引起了一些股票价格的波动,棉花等期货也跟风涨价,但到最后根本就找不到说这话的机构和专家,世界气象组织将其指为臆测。

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式变化,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媒体在报道转载此类新闻时,应秉承客观、质疑的精神,一些说法和结论应得到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确认,以免以讹传讹;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报道天气新闻,只会造成民众误读当前寒冷天气,误解气候变化的真相,误导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的努力方向。

 

上一页12下一页

查天气,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张慧媛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夏日炎炎 防晒要趁早
  • 夏季饮食宜清淡 就是要吃素吗?
  • 立夏养生 遵循四个原则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