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霜冻可谓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严重的霜冻,可使大面积的小麦、棉花和水稻死亡,造成巨大损失。9月以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及青海等多地相继出现初霜冻,部分地区较常年略偏早。为何部分地区初霜冻出现偏早?对于农作物到底会产生哪些危害?是否会影响今年秋粮形势?本期天气视点特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和您聊初霜冻。

毛留喜,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正研级高工、资深农业气象专家,跟踪农业监测评估领域国际前沿,研制并开发多种农气服务产品,把关农业气象业务。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霜冻出现后,当天并不会看到农作物有异常情况,待3-5天后,作物叶子便有的变黄,有的枯死。”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行凶作恶”,所以被封为农作物“秋季杀手”。

 

霜冻害除了与气候冷暖和寒潮天气发生情况有直接关系外,还取决于种植制度、作物品种布局和作物生长发育的节率与气候变化的协调与否。

农作物“秋季杀手”——初霜冻

庄稼被冻坏,其实和人被冻是一个道理。庄稼和我们人体一样,由无数细胞构成,出现霜时,气温一般在0℃以下,这使得庄稼体内细胞间的水分被冻结成冰,因为冰的体积大,所以就把细胞内的一部分水分“挤”了出来。这个挤的过程,不但使庄稼的细胞受到机械损害,而且引起植物水分减少,产生“脱水”现象。慢慢地,庄稼因水分减少而枯萎或死亡。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谋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

 

曾多次前往霜冻现场做气象服务的毛留喜透露了一个小现象:“霜冻出现后,当天并不会看到农作物有异常情况,待3-5天后,作物叶子便有的变黄,有的枯死。”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行凶作恶”,所以被封为农作物“秋季杀手”。

进入详情

专家解析多种因素导致初霜冻偏早

“早霜冻怕早,晚霜冻怕晚。”霜冻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活动影响。今年就是北方冷空气爆发早,且比较频繁,因此会出现初霜冻提前的情况。除了冷空气之外,霜冻的形成还需要晴朗无风的天气。如果有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交汇出现降水,湿度大温度不至于降到很低,农作物就不会被冻坏。

 

霜冻害除了与气候冷暖和寒潮天气发生情况有直接关系外,还取决于种植制度、作物品种布局和作物生长发育的节率与气候变化的协调与否。吉林省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马树庆认为,近几年来,霜冻害没有加重与当地农民选用合适的农作物品种有很大关系。

进入详情

秋粮形势好 有望八连增

农业的丰收或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今年我国秋粮能否丰收,毛留喜喜笑颜开地说:“今年东北部分地区霜冻偏早是事实,但影响不是很大,时间不是很长,且出现范围不是秋粮主产区,秋收粮棉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因此不影响大局。”

 

今年春播以来,我国大部农区光热充足,虽全国总体降水偏少,但在秋粮主产区作物关键生长阶段降水及时,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寡照、高温热害、台风等影响秋收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小、时间短,气象条件总体上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丰收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5.46亿吨,今年仍将提升,这意味着我国将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

进入详情

气象信息成为农事的“贴心人”

“初霜冻的灾害主要体现在农业上,严重的霜冻害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初霜冻的预报预测以及防御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现在,农业的气象预报越来越贴近人们,不再像以前只是个城市预报。”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为农气象服务,每年的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国秋收秋种的主要时段,期间,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产品将以《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形式在每周二、周五发布,并将通过电视、网站、报刊、电台等渠道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

 

 

《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包括秋收秋种的最新进度、天气影响情况及未来趋势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让作物生长的每个环节都有种贴心的气象服务与之紧密相扣。

进入详情

结语

霜冻,一直是人类的敌人。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与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何才能防御霜冻灾害?

 

采访的最后,毛留喜提到,初霜冻发生后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所以在初霜冻危害较重的地区,应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东北地区后期热量条件及初霜的早晚是决定作物后期是否能够充分灌浆、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更多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李景旸 编辑制作:刘珺 视觉效果:李婷婷 苏源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