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热,热,热!高温热浪席卷而来。近日,我国南北方均遭遇高温天气,多地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北京7月5日的最高气温达40.6℃,高温炙烤程度堪比新疆吐鲁番。与此同时,南方气温虽然不如北方高,但是湿度大,江南、华南的天气比北方更加闷热。为何我国多地如此炎热?高温天气何时能缓解?夏季来袭如何防暑降温?本期天气视点特邀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和您在炎炎夏日话高温。

李小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东北的高温天气就是受从青藏高原伸过来的高空暖性高压脊的持续影响,和大气环流密切有关。暖脊简单地说就是强大的高空暖气团,是夏季东北高温的源头,这样的暖气团一直盘踞在东北上空,而且很有耐性。”

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持续性高温,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面对高温天气,我们不能改变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警,积极预防和应对。

华北黄淮热浪蔓延

各地气温频繁飙升

7月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气温飙升至40.6℃,突破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7月上旬)最高气温极值。7月2日以来,北京连续5天高温天气,超过常年同期和近十年同期。

 

李小泉分析,“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温就是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就算高温日。从气候的情况来看,7月份是最热的一个月,我们国家的高温天气有五成以上是出现在7月份,华北平原这一带高温天气可能会更多。”

 

“此次北方高温原因主要是这段时间我国北方上空盘踞着一个较强而稳定的大陆高气压,在这个大陆高压的控制下,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加上晴朗或多云的天气有利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连日以来的高温天气又积蓄了一定的热量,所以导致北方各地气温飙升。”

进入详情

高温天气何时缓解?

8日起,将有一股冷空气造访我国华北地区,北京等地将迎来降雨天气,高温天气有望得到缓解。不过,我国的主要雨带还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并未明显北上,因而此次降雨过后,华北地区仍有可能再次出现高温天气。

 

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西伸,控制着我国的南方地区,因而,未来一周,江南南部、华南大部地区仍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只有等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有台风或者热带扰动在华南一带地区登陆或影响时,高温天气才可能得到缓解。

 

至于新疆等地的高温天气,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地形地理条件决定的,因而,这里的高温将会持续整个夏季,只不过有时强一些,有时弱一些而已。

进入详情

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

高温天气分为两种类型:干热和湿热。干旱和沙漠地区的高温是干热,这里空气湿度很小,虽然温度很高,人们还不觉得难以忍受。

 

盆地的热就是湿热(闷热),我国的武汉、四川、重庆都是,空气湿度极大,高温时人们更难以忍受。而造成各地热感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形地理条件和大气环流条件。

 

比如我国气温最高的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地区陷落最深的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盆地周围的山岭,海拔从千米以上到四五千米不等。

 

由于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四周高山环绕,热量不能散发,加上它离海洋太远,水汽条件很差,因而,全年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

进入详情

夏季来袭如何防暑降温?

对城市来讲,高温以后,用电量很高,我们旧的楼还有线路还有电站的变压器比较老,容易出现火灾。另外一个气温高了,容易干燥,自己家里用电或者用火特别注意,不要发生火灾。

 

高温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需要在室外作业的人们,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晴热天紫外线非常强,容易灼伤人体皮肤甚至诱发皮肤癌,如果在户外尽量携带遮阳工具,注意防晒。

 

夏季气温高,室内外温差大,忽冷忽热极易引发感冒(俗称热伤风),导致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天再热也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内。有些人为图凉快,会把空调的温度设置得极低,还有人喜欢站在空调前吹冷风降热,这对健康极其不利。对人体既无伤害,又能降温解暑的空调温度应在27℃左右。

进入详情

结语

高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灾害性天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下,公众要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实际上,这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发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少得多。我们现在的减排行为或许要几百年后才能见效,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从中受益。

往期回顾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Array index out of range: 0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