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报道的科学性、准确性,使新闻媒体更好地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媒体课堂”。课堂第一期活动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暨林业碳管理”。 【详细】

嘉宾致辞

气候变化作为“天下大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今天我主要想跟媒体朋友交流一下怎么看待气候变化问题。我想从三个层面来交流。首先就是气候变化科学性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这个事情有没有。气候变化“阴谋论”经常能够听到,有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一,气候变化不能从一时一地来评判和感受。不能说这两天很冷就问“不是气候变暖么,怎么最近这么冷?”,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的,但也是有波动性的,不是每天都在上升。要相信科学家的判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到1880至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未来还会上升。这种变化在近一万年中是最快的。地球的气候自然变化一直是存在的,历史上有过小冰期等很冷的时段,这种变化的速率是非常慢的。我们现在所讲的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IPCC的报告里对此是有清晰的描述的。我们在气候变化报道中要把这两种变化区分开。现在讲的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这种速率非常快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地球、人类难以承受的。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的判断。现在气候变化研究还有些争论存在,但是不能因此就不采取行动。这是我们全球各国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非常重要的道义前提和政治基础。【全文

林业已经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进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林业也成为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之一。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我感觉现在媒体报道中存在混淆碳交易与碳汇交易、过分夸大林业碳汇交易、混淆碳储量(存量)与碳汇(增量)的问题,甚至有些是虚假、不实报道。

一棵树究竟会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这在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等情况下是不同的结果。大概来讲,一棵树生长一年大概会吸收4到18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有篇报道写的是800公斤的二氧化碳,这个误差太大了。【全文

应该说绿色传播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仅仅是具有传播学的知识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绿色碳汇的信息发布时,我觉得应该进行必要的分级:第一个级别:和广大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要从严掌握、谨慎发布;第二个级别:科普性常识性的知识,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传播;第三个级别:已经被实践证明检验的一些绿色知识,由经过基本训练的传播者来完成。

非常感谢中国碳汇绿色基金会来委托我进行2013年全国媒体刊发的有关绿色碳汇新闻评选,本次评选从全国55家媒体的110篇作品中最终评出10篇特别奖、15篇佳作奖。

此外,通过本次评选,也发现一些绿色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现与大家进行交流。对于参评的碳汇专家而言多数作品存在科学性不够、概念不清楚、采访不深入、编辑不准确的问题;而就新闻学家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新闻性社会性不强、贴近性不够。【全文

相关专题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