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媒体课堂的内容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碳管理,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承载能力;
----需要绿色资源和能源支撑经济发展;
----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时代潮流;
----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

国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要求。

温室气体减排的难度很大。通过林业措施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是一个有效途径,这已经达成国际共识。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我们的林业碳汇就是典型的生态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功能和作用,也就是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有广义的概念,有人把只要能发挥低碳、能提供清洁的空气这样的产品都视为生态产品,比如有人把空气清新剂也视为生态产品。十八大提出的生态产品主要是指生态服务产品,是指能提供清洁的水源、清洁的空气、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等等这些生态产品。

中国森林生态产品有6项生态服务: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全国生态服务产品产值达10.01万亿元,其中涵养水5807亿立方米。这些生态产品谁来负责生产出来?谁来买单?

森林是重要的碳吸收(汇)。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比如,中国的竹子生长非常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非常强。如果把森林破坏砍伐了,也会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森林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我们也经常看到一句话,就是“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林木造成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就是减排!另一方面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也就是增汇!

林业已经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进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林业也成为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之一。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我们要辨清几个林业碳汇基本概念。

林业碳汇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湿地保护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

碳汇造林是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开展的、对林分(木)生长过程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

碳汇林业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包含后面5个方面内容。

我特别想讲的是媒体报道易出现的误区。我感觉现在媒体报道中存在混淆碳交易与碳汇交易、过分夸大林业碳汇交易、混淆碳储量(存量)与碳汇(增量)的问题,甚至有些是虚假、不实报道。

碳汇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特别是绿色植物吸碳,而在碳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减少碳排放的项目,碳汇只是其中的一种。

现在社会上还有夸大碳汇交易收入的倾向。现在有些公司过分渲染碳汇交易的收益,号召人们 “投资碳汇赚大钱”,这是很危险的宣传。因为森林具有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等等,而碳汇只是其中一个功能。即使能卖出去,也只是一点额外的收益,不可能抵消造林、管护等其他的投入,如何赚钱?况且碳汇要作为一种碳信用指标进行交易,有许多特殊要求和条件,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追求的是森林的多功能,并非只是卖碳汇。

还有些数据在报道过程中出现错误。比如,一棵树究竟会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这在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等情况下是不同的结果。大概来讲,一棵树生长一年大概会吸收4到18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有篇报道写的是800公斤的二氧化碳,这个误差太大了。

希望今后媒体和我们保持联系,增加专业报道的严谨性。我的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你们在写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都可以找我。谢谢!

附:电话 010-84238516 E-mail: linuyun516@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