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其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小暑之际,气候炎热,人们很容易心情烦躁,疲倦乏力。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那么,在炎热的小暑节气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国的气功中,讲究运气调息,要求气息出入于鼻端绵绵若无,其实本意并非在控制呼吸,而是通过呼吸调整心律,因为当人的心神不安静,心律便会不正常,心律不正常时,人的呼吸也就无法做到平缓,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养生术中,虽然主要宗旨是提高肾脏的机能,而其入门的基础,却是从调心开始的。在炎热的伏天,人体内的血流加快,心脏负荷大,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静与愉乐便显得极其重要。

在高温天气中,人们最应警惕的便是心力衰竭。一项专题调查显示,患心衰的人数连续上升,而且发病率已达1.9%,两年间的死亡率达到37%,六年的死亡率高达82%。进入高温天气,“内心脆弱”者更会面临着突然心衰的可能。因此,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一定要养好自己的“心”。据有关专家介绍说,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卧床休息。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所以说,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

要想预防心力衰竭,平时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戒烟、少喝酒、适当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对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比如,饮食要低盐、控制水分的摄人、进食不可过饱,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多吃蔬菜以及适当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炎热的伏天,最易发生的季节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而环境通风差,使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造成的。此时外出,应调整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外出。有些老人在此季节中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这些症状中医讲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对此,可适当进补,以补充身体中气之不足。并且要保证睡眠的充足,并利用午睡时间,以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对于冷饮不可多吃。夏季适量吃冷饮可防暑降温,但冷饮吃得太多,则有害无益。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里的停留时间,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的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比较高,如果骤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对于瓜果也不能过量食用。夏季瓜果对维持人体内酸碱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过量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重则会造成腹泻。这是由于此节气中,阴气已生,所以生、冷、硬的食物便会对肠胃有所伤害。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节气中,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此节气中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另外,此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是不好的。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总的来说,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来了,而阴气也在这时候开始生长,所以不能过于贪凉,而应当适当使身体排汗降温,这样还能排出体内的一些毒素,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而由于新陈代泄加快,所以饮食上,要注意营养,适当进行清补。并且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本人的生活习惯,将神补、药补、食补三者有机配合,灵活运用。

温馨提示,小暑节气的多雨、高温,会使得本身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所以在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