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隶属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古人认为,春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夏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地气张而天气盈。

春,蠢也。万物萌生、蠢动。

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宽假万物,使其繁盛。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是说天与地联手,在夏季宽厚地纵容万物生长。是天地最为仁慈悲悯的季节。

根据《礼记》,立夏之日,天子会三公九卿诸大夫到南郊迎夏。(季风气候,人们自古便知冬自北来,夏由南至)随后,分封、颁赏。在天地仁慈的时节,领导对员工褒扬、奖励,应和天时,众皆欢悦。

《礼记》所描述的立夏物候,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根据《礼记训纂》,蝼蝈,蛙也。立夏之后,“听取蛙声一片”,著名的“天气预报员”开始亮相、发声了。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是“生穴土中”的蝼蛄。其实甭管特指哪个,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都开始纷纷登场了。)

在因夏而鸣、而出、而生、而秀的物候次第中,古人以顺应而不冲犯的礼敬之心乐享着天地赐予的“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的繁盛田园。立夏时节,恰是草们苗们的青年节。

气象谚语说:“立夏斩风头”,节气歌谣说:“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到了立夏,南北方的气压梯度减小了,风不再像春季那样的喧嚣狂躁了。

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万物领受着雨露阳光的滋养。当然,如果按照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22°C的气象学标准,很多地方是: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春与夏大体是“划江而治”的格局。但近些年,夏往往在立夏时节便急促地“北伐”至华北,春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

一位朋友说,你们气象学的入夏标准太繁琐,我们的标准是“樱桃红熟”。吃上樱桃,便是夏天。“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好吧,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这个鲜美的换季标准。

“桃始华”是春,樱桃熟是夏,哈哈,花果标准终究比气温标准更优美更可爱。

由春华到夏秀,由花到果,雨水由婉约转型豪放,气象由阴柔趋向阳刚。季风气候的夏,雨热同季,滋养万物的效率高,发生灾害的几率也大。“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所以季风气候中的“靠天吃饭”,主要还是靠夏天吃饭。

在古人看来,气象更迭需要依照规律,循规、守常,要讲求“信”。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

也就是该热的时候要热,该冷的时候就冷。

不当至而至为“有余”,当至而未至为“不足”。比如春宜温而热,称为春行夏令,“有余”;夏宜热而温,称为夏行春令,“不足”。

《淮南子》对于这种时节错乱之影响,解说得很简洁:

春行夏令,泄;行秋令,水;行冬令,肃。

夏行春令,风;行秋令,芜;行冬令,格。

“不足”固然无益,“有余”同样为患。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所以,春日修“生”,夏日修“养”。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不厌恶阳光,修一个“养”字,过一个无怒之夏。

度夏,仿佛一场修行…(文/宋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