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但随着天气日渐转凉,运动安全也成了锻炼爱好者们不得不注意的问题。人们在进行户外运动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受寒或者造成筋骨损伤。在运动的时候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你需要重视的,除了保暖之外还有很多。

随着季节转入深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较初秋而言有了明显的降低。此外由于昼夜的温差变大,虽然午间温度相对舒适,但早晚体感会很冷。因此人极易感到倦怠、乏力,此时进行户外活动伤病相对多发,这给运动人群带来不小的困扰。

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漓介绍:“由于秋季气温的降低,肌肉以及韧带的柔软度会下降,非常容易造成拉伤或者扭伤。因此前期准备时间要进行适当的增长,直到身体的温度适和进行运动方可。此外,对于呼吸道的保护也非常重要。秋天空气中的灰尘以及颗粒物会增多,锻炼人群在外出前应该关注空气情况,做好呼吸道的保暖以及保洁,避免受寒或者感染。”

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人们在运动时会排出大量的汗水。因此会很容易注意到水分的流失,从而不忘在运动后进行补水。但由于当下气温的降低,皮肤表面的排汗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因此张漓提醒广大运动人群,秋季运动后的补水也不可忽略。虽然不易被察觉,但是秋季的排汗量并不少。在运动之后的半小时内,应该适当地对身体补充水分。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比如慢跑、爬山、骑行、球类运动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教授王安利认为,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王安利解释道:“人的散热方式有三种:对流、传导、辐射。在夏季由于温度过高以及天气无风的原因,导致对流与传导作用难以发挥,人们更多通过流汗来散发热量,容易造成中暑、脱水等症状。而到了秋季这一现象要改善很多,人体的水合水平大幅提高。因此秋季运动的时间可以适当增长,但需要根据温度的变化来逐渐适应。”

“入秋之后人体肌肉温度下降,因此长时间的运动有利于调动内脏器官功能,提高局部代谢水平提高组织温度以及酶反应速度,从而有利于消除肌肉惰性,减小心血管压力,尽可能地降低受伤以及患病的风险。另外对于心脏保护也非常重要,应该尽量进行一些缓和的有氧运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王安利看来,秋季运动完之后的恢复也大有学问。很多人喜欢享受凉凉的秋风,其实这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在进行完体育锻炼之后,应该及时更换衣服、洗热水澡,否则有患上腰背部筋膜炎的风险。

除此之外,锻炼者还应该通过合理的膳食补充,让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运动状态。人们通常认为,运动后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蛋白质、葡萄糖以及肉类,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力。但在王安利看来,简单规律的饮食才是最重要的。

“膳食的安排并不难,在食补的金字塔中,主食始终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瓜果,最后是肉类、鸡蛋以及牛奶。只要能够坚持每天规律地进食,身体就能保持最佳状态。这个状态由很多因素导致,最重要的是‘迈开腿,管住嘴’,如果将运动当做暴饮暴食的理由,那无疑是不健康的。”王安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