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亘古流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气温等时空分布变率增加,江河湖泊、流域旱涝急转风险加大。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域,近年来长江流域极端高温降水事件日渐增多,旱涝灾害事件频发,给流域安全带来挑战。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但旱涝年对发电、航运、供水、生态安全等影响较大。”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黄艳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气候形势,长江流域治理要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要加强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在综合规划、防洪规划修编中,提前考虑到可能的变量和管理需求,对重大水利工程在流域综合管理中承担的任务和范围进行谋划。

二是要加强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在长江重要支流上建设更多的控制型水库,进一步完善水工程调度管理,科学调度多级水库群,优化洪水调蓄、干旱应对等水量管理措施,增强水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要持续完善流域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快构建气象卫星与雷达、自动气象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延长雨水情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准度。同时,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抓实抓细“降雨—产流—汇流—演进”等“四个链条”,提升气象水文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四是要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增强河道的行洪能力和堤岸的稳定性,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调度顺畅。

五是要大力推动区域间、部门间信息共享、技术协作和政策联动,加强对雨情、水情、咸潮咸情、工情、调度情况等的监测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高效的防灾减灾响应与管理机制,构建全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气象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相关工作非一日之功,要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及时完善各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兼顾即时应对与长远调控的不同需求,不断提高流域风险应对能力。”黄艳强调,应对极端天气,希望能有更精准的中长期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为提前做好水库群联合消落、蓄水等调度打出提前量。短中期预报也要用好,根据雨情、水情动态预测,做好“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精细调度。

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较多,如何使其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影响,充分发挥流域防洪抗旱、水量时空调配、航运、能源开发以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效能,需从多个方面做足准备。

具体来看,可从设施加固、预测评估、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制定、水量调配、航道维护、船舶安全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入手。一是要对堤防、闸门等防洪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加固,确保其具备承受一定极端天气影响的能力;二是提前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以备紧急情况下及时调用;三是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应对措施,确保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四是开发多元化水源,如雨水收集、地下水开采、再生水利用等,增加供水可靠性;五是定期对航道进行清理和维护;六是加强船舶安全管理,确保船舶在极端天气下能够安全航行;七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做好设备配备,需要时能够及时救援;八是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提高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

下一步,黄艳期待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准性和精细化水平,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影响研究,为制定长期的综合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态气象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土壤湿度、水体质量等,为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状况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了行动方向。未来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实践应用,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国家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作者: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