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韧性城市建设,武汉很有代表性。”被问及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更好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韧性城市时,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表示,作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在过去几年应对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以及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考验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韧性城市基层治理经验。

qxtx

“近年来,韧性城市的内涵日渐丰富,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亢德芝表示,要建设韧性城市,需要方方面面的基础能力作支撑。首先,面对灾害事件如极端天气,城市要有适应性,具备一定承载能力,如应对暴雨时的排水能力、应对高温干旱时水库的调蓄能力;其次,要具备修复能力,能够从灾害中尽早恢复秩序;第三,要有通过反思、评估等进行优化提升的能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建设水平。

去年年底以来,武汉接连遭遇两次严重的冻雨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造成不小影响。“这时候,韧性城市的软实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亢德芝表示,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社区分片管理的“分包制”运行模式,在处理突发灾害事件时,它能最快调动一线力量,解决“身边一公里”的难题。“在最近一次的冻雨天气中,道路湿滑,积冰很厚,主干道由政府部门进行清理,非机动车道、小区内部等则由相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分包解决,快速把积冰的道路恢复到可通行状态。”亢德芝说,一个个社区小网格连接成一个安全网,既能兼顾局部诉求又能实现整体目标,正是韧性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韧性城市的硬实力建设则实实在在看得见。亢德芝建议,要建立高效的交通体系,确保灾害来袭时,物资能够快速进出,人员可以快速疏散;要有足够的能源保障能力,确保一段时间内的生活能源保供;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应对不同灾害要有针对性的预案;要及时多启用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如具备排水功能的地面设施、通风廊道等;还要建立高效的智慧政务系统,将各行各业的信息汇聚到“城市大脑”,打造融合联动的灾害应对链条。

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的任务重、难度大。建设韧性城市也是长江大保护的命题之一,此次在全国两会上,亢德芝还提出了《关于支持湖北省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建议》。她呼吁,进一步完善长江大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长江大保护的科技支撑,健全长江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协调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作者: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