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城市安全与发展带来更大挑战。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快速扩张建设向更新、改造、升级转变,城市化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原有的下垫面和水文特征,亟需补齐气象防灾减灾短板弱项,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表示,应当正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的风险和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证城市安全发展。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多种气候驱动因子和灾害交织发生,它们复杂程度更高,往往比单一变量事件更易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城市系统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并不明显的气象要素异常也可以造成严重影响。龚建东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预报预测不确定性不断加大,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新挑战。

他认为,要强化城市气候韧性建设的制度保障,将气候韧性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中,并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执行。要从规划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引领,完善韧性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编制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一轮暴雨强度公式等,有效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为及时应对各类极端恶劣天气,他建议,要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重点加强多种气候驱动因子和灾害交织发生的复合型极端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强化预案的定期评估、应急演练和动态更新机制,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战性。

此外,他还建议,可通过构建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城市感知体系,加强极端天气、超标准洪水和城市积水内涝、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监测预报,强化多灾并发和灾害链式反应风险分析,建设智慧化预警平台等形式,不断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作者:王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