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在气象科研与业务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主动融入大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标对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气象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 强化科技支撑

《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增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决策咨询能力。保障气候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气象工作者肩负的伟大、光荣而又艰巨的时代使命。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气候变化规律,这与温室气体观测网建设、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密不可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指出,紧密围绕国家碳中和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并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改进指南新增的基于二氧化碳浓度的“新三可”(可监测、可核查、可支撑)体系指南,依托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和全球观测数据,建成我国第一个“自上而下”反演二氧化碳源-汇变化的碳监测核查支持系统,可准确区分全球、中国区域、省市、格点等不同尺度的自然碳通量和人为碳通量,为我国开展碳源-汇监测核查和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评估支撑。

“《纲要》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青海省气候中心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彩红认为,青海生态地位特殊,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将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为契机,聚焦青海生态文明新高地建设,持续强化极端天气应对,发展灾害影响预报、风险预警技术;聚焦“双碳”目标,构建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预估新业态,强化气候和生态安全气象保障示范;助力能源革命,开展清洁能源精密监测评估,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候品质评价,深化清洁能源保护利用;强化标准先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标准体系建设。

挖掘气候资源 助力绿色发展

受气候变化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气候资源正在发生变化。保障生态良好,需要认清并科学利用这些变化,挖掘气候资源“红利”。

去年,《中国气象局提升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能力的指导意见》《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先后印发,明确到2025年,全面提升风能太阳能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这与《纲要》中“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不谋而合。“这为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主任姚锦烽表示,将以《纲要》为引领,把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进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预报预测等核心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陆春晖对《纲要》中“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对全国可利用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进行全面勘查评价”印象深刻。结合最新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他认为要控制全球升温,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能源转型、煤炭的深度大幅减排是最主要的手段。“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巨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是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通过学习《纲要》,多年深耕新能源精细化气象服务领域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新波有了更深入思考。他认为,应积极优化新能源气象服务体系,切实为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加快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长时效的预报数据产品,切实发挥气象资源和技术优势;主动拓展服务链条,实现由单一精细化预报服务向规划、建设、运行、调度、输电等环节的多元服务转变。

保护生态系统 建设美丽家园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需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

《纲要》要求,建立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气象服务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对此,甘肃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王学良表示,将重点围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上游水利调度,以及黄河流域粮食安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转型、洪水和地质灾害防御等气象服务需求,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聚焦东北森林带生态环境保护,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建平认为,高质量的生态气象业务至关重要,多源卫星数据在生态红线监管、东北森林带修复和保护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未来将完善不同生态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技术,开发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气象监测评估技术,建立包括东部森林生态在内的多种生态系统本地化生态气象质量绩效考评方法、行业标准及业务管理制度,强化生态气象遥感产品地面真实性检验。

在看到《纲要》提出要“建立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气象服务机制”后,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副主任周媛对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已成竹在胸:“我们将在鄱阳湖流域开展湿地、森林、农田、河湖等气象监测与影响评估,建立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和评估、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贡献率评价等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提升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长江沿线重要湖泊和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污染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支撑。”

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袁长焕表示,《纲要》对打造天然氧吧等气候生态品牌提出明确要求。伊春森林覆盖率达83.8%,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气象部门将继续发挥优势,推出“一县一品好产品”等品牌,定期发布伊春氧吧排名报告、伊春氧疗指数报告,推出森林康养旅游线路、杜鹃花期预报、五花山色景观预报,打造天然氧吧“伊春样板”。(作者: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