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预报中的大雨再次和北京“擦身而过”,只在南部地区下了小雨。北京市气象台解释,雷雨发生的天气状况随时在变化,预报是一个逐步更正的过程。目前我国对于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为20%,比发达国家略低。(《新京报》 73日)

这是一个处处都让我们深感纠结的时代:虽然我们习惯于拿“天气预报你也信”作为日常问候语,但到了一定时间就看《天气预报》,仍然是许多市民的生活习惯 。但是对于气象台或气象局来讲,勇敢地承认“暴雨预报准确率为20%”却是一种进步,还可能挽救部分已经丧失的公信力。“暴雨预报准确率为20%”的事实虽然可恨,但能够勇敢地承认也很可爱。

近些年来,天气预报远远落后于新闻报道的事实已然十分明显。“预报”已经和它本来的语意完全脱离,相反,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应该称为“天气后报”。去年冬春,西南大旱;今年春天,长江中下游大旱。这两次大旱,都是在有新闻报道了当地吃水难、用水难、胡泽干涸的事实之后,才在天气预报中渐渐体现出来的。对于此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的遮丑心理所致;另一方面,与我国天气预报不能准确预报、即便能准确预报也不能客观报道不无关系。另外,像官场用语中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一样,天气预报经常说“局部有雨”的习惯也让许多小朋友认为“局部”是一个天天下雨的好地方。

客观讲,预报天气是项世界性难题。到了夏季,天气预报更是难以准确预报,正所谓“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脸”,就算是家长也不可能摸清楚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闹。对西方国家来讲,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并非无懈可击。科技水平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也经常无法预报到飓风与龙卷风。对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公众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来对待我国气象局或气象台。

但是,“不能准确预报”不等于气象局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或是拥有了可以傲慢的理由。勇敢地承认自己水平有限的事实,并确立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是气象局这样的“吃皇粮”拿公共财政的事业单位对全社会和全体百姓应该有的态度。作为官员,承认“我国对于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为20%,比发达国家略低”的积极意义有两个:其一,承认差距、认识到不足,是所有公共事业单位应该有的态度;其二,提出了一个如何达到发达国家预报水平的命题,这可以看成是一个目标、一个承诺。

对于气象部门来讲,再不承认差距、提出努力目标,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会继续在掩耳盗铃中恶化下去。举个例子:许多天气预报中有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报,但是我们很少听见“轻度污染”、“重度污染”这样的预报,相反,“空气质量优”、“空气质量良”却成了最熟悉的话语。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某产煤城市,“市民每天所受污染都超过两包烟”的事实已经无可争辩。那个发布《北京蓝天视觉日记》的小女孩,将天气预报中那件皇帝的新衣揭穿了……而美国NASA所谓“中国华北与撒哈拉大沙漠粉尘指数最高”的数据调查,也好像有了可以信服的理由。

谁也不能说,天气预报一定是100%准确的,但只要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有提高的可能,气象台就应该为之而努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乎百姓利益、关税国民生产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政府部门形象与公信力的问题。除去气象局,所有的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都应该具备这样谦虚务实的态度,然后给公众提供更加“实事求是”的生存空间。  (文/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