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因盛产哈密瓜而闻名海内外。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之称。但是,西域路迢迢。这里气候条件恶劣,戈壁荒漠绵延,加之交通不便利,能从中原到达这里,可要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九死一生的。在《重修肃州新志》中有记载:“去哈密千里,中经大川沙碛,无水草,马牛过此辄死,大风倏起,人马相失,道旁多骸骨,有鬼魅,行人失侣,白日迷亡,夷人称‘旱海’。”这里因戾风作祟,故在当地史志上留下了很多关于大风的传奇事件。

法术御风

公元981 年(宋朝时期),有一个叫王廷德的使臣,出使高昌,途经鬼谷口避风驿(现在的十三间房)遇到了大风。传说这个王廷德会施法术,他“用本国法设祭坛诏神御风,风乃息”。神人啊!如果他的法术得以相传,我们的火车也就不会出现被风刮翻的惨剧了。要知道,号称“百里风区” 的哈密十三间房,曾出现过瞬时极大风速50.8 米/ 秒的情况。哈密风灾自古有之。尤其是在“百里风区”十三间房。古时在此设驿站,筑有十三间驿房,供行人打尖休憩,避风待行,故名“十三间房”。因为这里风大,“飞沙走石满穷塞”;大风日数多,民间戏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据当地气象资料统计,十三间房年平均大风日数达到205 天,多的年份可达到220 天左右,3 ─ 9 月为多风季节,5 月大风频数最多,其次是4 月和6 月。古人曾写下过诗篇描述这里的大风:“霾气从无一夕晴,大风拔屋使人惊。地中恐有鼾龙起,钢角双双不敢鸣。”

十三间房地处戈壁,刮风时连沙带土,甚至飞沙走石,这种沙尘天气,使空气能见度很差。因此在风季,风和日丽的时候少之又少。狂风劲吹,可以掀飞屋顶,刮倒围墙;风声呼啸,像有巨龙在地下熟睡打鼾,震耳欲聋,使人胆寒心惊。

风折石碑

哈密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大风吹折石碑或照壁的事件。据史料记载:公元1770 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四月朔(四月初),白昼忽有大风从东北来,声若雷,将南哨门外碑亭石碑吹折三段,但碑亭墙垣并无倾颓。”100 多年后的1873 年,即清同治十二年的冬天,也发生了类似事故:在哈密沁城刮了场大风,民房屋顶多被风揭去,衙门都司署前的照壁竟也被风吹倒。

照壁,在古代是用来挡煞、藏气、护财的建筑,一般都修建得高大牢固。坚固的照壁让风吹倒,这让人们匪夷所思的同时,多了些许对风的敬畏与迷信,他们会将这些偶然的现象与当年发生的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在今天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的。那就是在天气系统造成大风的同时, 特殊地形造成气流的“狭管效应”使风速更大。顾名思义,如果周围地形呈两头宽阔中间窄小的狭管,由于狭管的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窄小处时,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风速增大。就如同我们感受到的“穿堂风”的道理一样。科学家曾经通过物理风洞试验经过数值模拟后发现:平地上3 ~ 4 级的风,经过狭管效应放大后,可以达到10 级以上。

这样,就不难解释石碑、照壁被风刮倒的原因了。那石碑或照壁若正好位于一个能够产生“狭管效应”的环境里,本来就能掀飞屋顶的大风,再经过数倍的放大,风魔发飙就不在话下了。

遗失的宝藏

近些年,常有传闻说某探险猎奇者在哈密的戈壁深处,捡到了古人用过的器物;或是在沙下发现了穿着清朝带补子官服的风干尸骨。最为传奇的是,有个牧羊人在老风口遭遇大风,被吹得迷路后,发现了几个陷在土里的木箱。据牧羊人讲,木箱部分已经朽烂,里面露出了很多金银元宝等财物。可是当他带着家人再来寻找这个地方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为了证明他的传奇经历,他会拿出曾带回来的几个银元宝示人。这些传闻或许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哈密境内确实发生过军用饷银或民间镖车被黑风刮走遗失的事件: 1873 年,清同治十二年冬天,浏阳黎献率军出关,行至胡桐窝子西(今哈密沁城东),遇大风吹失多人,车马仆夫亦无踪影,停扎数日,遍寻不见。

1876 年,清光绪二年, 左文襄(左宗棠)西征时,曾有饷银200 万,装车数十辆,解饷宦兵数百人,在十三间房一带被大风所没,渺无踪影。

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哈密与吐鲁番之间忽遇暴风,两镖车俱遭颠覆,60 名车马夫葬身沙漠之中…… 历史的真相,或许只有风知道。关于风中的秘密,早已被吹度万里,遍寻不见,堙没在汤汤流年的历史长河里,再也激不起半点涟漪。

十三间房为什么会遭风魔肆虐呢?它既不是乏有神仙庇佑,也不是天神发怒,人遭报应,而是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途经”此地的天气系统相配合,形成的“狭管效应”在作怪。十三间房地处哈密以西200 余千米, 位于东天山山脉南缘, 北、东、西为山脉和山丘, 中间是喇叭状的谷地戈壁。谷口向南, 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天山山脉的横亘,每当冷空气吹来的时候,便被天山挡住了去路。但是天山上偏偏有一个小小的缺口,那就是十三间房附近的七角井。该处成为准噶尔盆地气流从天山突围的峡口地带,冷空气几乎是从地势低的七角井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气流在此产生很强烈的“狭管效应”,因此,从红旗坎到了墩方圆100 多千米的地方,形成了全国有名的“百里风区”。

如今的风区,矗立着无数的风能发电机组,迎风挺立,成为今人羁服风魔的武器。凭借它们,昔日肆虐不羁的风被我们“驯化”成可利用的新能源,造福人类。据统计,哈密地区风能储量高达9617 万千瓦,技术开发量达7449 万千瓦。人们利用哈密丰富的风力资源,进行风电开发。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旱海风魔”真的成了历史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