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有“大象无形”的说法,意思是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身临纳木错,才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感受。2010 年6 月4 日,笔者来到西藏,同圣湖零距离接触,心灵瞬间就被其大美所洗涤。

“错”在藏语中就是“湖”的意思。在这之前,我看到过不少中外大型湖泊,而让这些湖泊在脑海里排队,不管是美丽的、壮观的、旖旎的、柔情的,同西藏纳木错湖相比,全都黯然失色,任何狂热的赞美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不懂湖水的纯净度是用什么来度量的,用肉眼直观看,应该是达到了清澈的最高品位。站在湖边向湖中扫瞄好远,水中的鹅卵石和细小的游鱼,均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会使人产生错觉,误认为是湖水深度较浅的缘故。事后,我曾把一幅纳木错的风光照给一位朋友看,湖水的高透明度让朋友惊讶得目瞪口呆。

从远处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纳木错的形状像极了静卧的金刚度母,湖中的几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此外还有几个半岛,从不同方位凸入水域。岛上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有的壮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似松柏舒展,有的像高原鱼跃,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站在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蓝色,蓝得清澈,蓝得丰润,蓝得迷人。头顶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天边变幻多姿的云和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相呼应,犹如雾霭中的琼楼玉宇,忽隐忽现。湖边的碎石和草地,就像一张巨大的地毯,从脚下延伸到极远的天际。

湖边游人众多,奇怪的是,似乎均被眼前的大美震慑了心灵,竟没有一个人狂呼乱叫,也听不见在惯常的风景区里那些故作夸张的“啊啊”声。不少当地人牵来装饰华丽的牦牛,供游人有偿骑坐,使景区增添了和谐的氛围。

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位于拉萨以北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 米,面积1920 平方千米,据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湖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则为高原和丘陵。湖水含盐量高,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觅食栖息,繁衍后代。  

湖畔牧草良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除了野牦牛和山羊外,还常有狗熊、野驴、獐子、狐狸等栖居。清晨,湖面雾霭茫茫,太阳升起后云消雾散,浩瀚无际的湖面在清风中泛起涟漪。阳光下,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  

沿着湖岸线向北行进,经过德庆乡就到达多恰寺。寺里僧人虽然不多,但却是纳木错湖边最大的寺庙。这里避开了尘世的喧闹和污染,是修行的好地方。继续前行到达的恰多南卡岛也是块圣地,这里正好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对面,两根兀立的石柱拔地而起,一根浑然一体,一根有一空缝,有人说这是阴阳的象征,也有人称它们为念青唐古拉山的门神。去纳木错游览,除了观赏纳木错湖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一望无际的纳木错草原,让人感受藏北那种人迹罕至的雄浑壮阔。撒落在草地上的一群群牛羊,犹如一颗颗滚动的珍珠;一顶顶帐篷上升起的缕缕青烟,又给人增添了诗一般的意境。

纳木错是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由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居然长达 80 米。

藏族有歌曰:“高山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的一颗眼泪。”这歌词令我们心房颤动。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关系,这里千万年来一直是至纯至净的地方。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纳木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受到了伤害。这是件令人难受却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愿众多的游人能自我约束,使纳木错美景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