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入冬后总有几天难过的日子。那时不但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的气温也同样刺骨,如果这段时间再遇上大风降温,则更加难熬。直到每年的11月15日,全市供暖季开始,在家裹棉袄的日子才算正式结束。

为了解决供暖时间的这段“真空地带”,从今年冬天开始,北京将正式实施“看天供暖”。气象局、市供热办等部门启动天气会商制度,密切监控气温变化,如果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5℃,政府将提前供暖。

往年北京市的法定供暖时间一般为当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而采取“看天供暖”的措施,则意味着除了法定供暖时间外,只要出现了符合条件的气温情况,北京市民也可享受到“额外”的供暖服务。

长期以来,北京冬季供暖时间一直“雷打不动”。不管天气如何变化,供暖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不会更改。目前冬季供暖时间的制定,是根据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日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日期平均推算出来的。但事实上,各城市的冬季气温变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年份冷空气来得早,而有些年份冷空气则迟迟不来。在不同年份中,有些城市的冬季气温达到5℃的时间,前后可差26天之多。

实际上,北京去年就因出现提早的寒冷,实行过“看天供暖”。2009年,11月初,一场提早了近一个月的大雪使北京一下子步入了降温的快车道,虽然未到11月15日的法定供暖日,但是11月2日的最低气温就已经达到了零下4℃。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提前两周开始供暖。而采暖季即将结束时,北京又开始连续低温,于是在气象部门的建议下,北京的供暖季又延时一周。

要做到“看天供暖”,气象台需要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将未来的气象情况交给市供热部门参考。气温骤降的原因大多是由大风、雨雪等天气变化引起。按照目前的气象预报水平,这些天气情况是可以测报出来的,所以若是今年出现提前降温的情况,提早开始的供暖就能让北京居民在家暖暖和和地度过了。

同时,为了在做好“看天供暖”供暖时间增加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气象部门也做了很多努力。丁德平告诉记者,目前本市已建立了百余个覆盖市郊的冬季供暖监测网,这些网点采集供暖小区的室温、环境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利用这些数据制定出“供暖指数”。比如供暖指数的1级规定,天气不太冷,但室内温度略低,可少量供暖;而5级规定,天气很寒冷,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散热非常快,需要全力供暖。

北京近3000家供暖单位就根据这个指数及时地调整供热温度,避免出现一边烤暖气,一边开窗户的情况。而且若是按照北京每年冬季供暖花费20亿元计算,根据“供暖指数”及时调整后,每年平均节约供暖成本就能达到3%~5%。(摘自《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