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之后,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也不例外。从最初的手工绘制天气图、全人工推算天气变化,到引进数学模式、人工辅助预报天气,那些看来不可能的事正在慢慢变成现实。那么,以后的世界将如何发展?以后的气象事业又将以何种样式开展?事实上,世界气象组织已经在上海世博会气象馆里用高科技给了大家直观的展示。然而,普通的气象工作者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本网特邀四名不同年龄段的气象工作者畅所欲言,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的气象工作。

李小泉:中国自己的预报系统

作为一名一辈子都在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的气象工作者,李小泉非常受人尊敬。1958年,22岁的李小泉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来到中国气象局,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五十多年的气象从业经历。他做过预报员,曾经是中央气象台台长,目前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网络服务室首席气象专家。他对新中国气象事业的点点滴滴都烂熟于心,在被问及“未来气象”的问题时,感慨良多。

要说未来,就要先提过去。李小泉回忆,“当年,预报员要手工绘制天气图,预报结论也主要是靠预报员的主观判断。”那个时候的准确率不高,也很耗费预报员的劳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数值预报的普及和运用,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开启了新的一页。

未来气象:无所不包、无微不至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网络服务室首席气象专家 李小泉(摄影:张蕾)

虽然现在情况改变了很多,但在李小泉看来,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依旧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我们虽然有了数值预报,但我们的所用的数值预报模式基本是引进国外的,没有完整的知识产权,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所以,在对未来的畅想上,李小泉说,他非常希望看到我国的气象部门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有中国特色的、并且水平足够先进的数值预报产品。“以后我们每天天气会商,不会先说欧洲、日本等等,首先讲我们自己的数值预报报的怎样。事实上,我们正在积极开发我国自己的GRAPES模式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要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应该不是很大的奢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