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水浸街 抹不去的城市富贵病?
被泡的小汽车布满泥泞(来源:南都网)

“城市被水浸,一个可能是雨下的多,再一个是排不出去,以前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下去,就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地区,从而出现城区的涝相。”李小泉指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除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城市的排涝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面对大雨捉襟见肘,而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硬质化”又给排水“添堵”,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

专家解释说,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天然排水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后果是降雨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而排水系统能力有限,加上管理不善,城市垃圾“作祟”堵塞排水渠道,加剧排水困难,大街变江河也就在所难免。

李小泉建议,除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外,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气象因素和气候对整个城市的影响,不能因为城市开发的逐利心理而牺牲公园、绿地、水体这些公用设施,这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也是城市更舒适、更安全的保障。

此外,针对城市降雨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内涝较为严重的情况,城建部门与气象部门可以合作,对城市降雨分区和未来降雨趋势进行专项研究,充分发挥气象对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单单是一个技术理念的支持,实际上对于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河道治理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李小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