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数小时雷电交加,似天降‘麻绳’,清晨见‘水漫金山’。”广州市民陈先生这样形容5月7日凌晨的这场特大暴雨。

距4月22日特大暴雨仅半个月,羊城再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汽车纷纷遭遇灭顶之灾,经济损失超10亿元……

因为屡屡发生水浸街现象,不仅广州“水浸地图”越画越大,甚至有网友调侃:“学会游泳才能在广州生活”。先进大都市因一场暴雨而狼狈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是预报预警迟滞?还是防范应对不力?城市化发展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如今水已退去,但问题并不会就此消失。对于因暴雨屡屡造成城市水浸,恐怕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期嘉宾:

李小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水浸街 抹不去的城市富贵病?

经典语录:

“暴雨预报非常复杂,产生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时空尺度都很小,在系统还未出现之前就要对其影响做出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非常困难。”

“灾害天气的预警发布并非越早越好,天气瞬息万变,如无十分把握,不提倡轻易发布,以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

背景:

广东暴雨今明再袭 万余车辆“泡汤”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