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在中国气象局五月新闻发布会上,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还介绍了西南地区干旱发展和气象服务情况。

西南地区气象干旱发展现状

自2009年秋季,西南地区由于持续温高雨少,出现干旱且快速发展,到今年3月中旬,干旱程度达最重。3月22日以来,西南旱区出现了6次明显降水,到目前为止,除云南中北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仍存在重度以上干旱以外,大部地区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

西南地区特大秋冬春连旱到3月中旬发展到最严重程度。2009年秋季开始,持续高温少雨,加之2009年汛期降水偏少,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贵州、广西西北部的干旱程度最重。此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等特点。

3月22日至4月26日,西南旱区出现6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这六次过程分别是3月22—25日,3月27日—4月3日、4月6—8日、12—15日、17—19日和20—23日。除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外,西南旱区其余大部降水量普遍有50~100毫米,其中云南西北部、贵州东部、广西东部等地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

西南旱区大部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根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结果显示,西南旱区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区域明显缩小,仅云南中北部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局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地有重旱。与今年3月21日监测结果对比,西南旱区大部气象干旱得到缓和,其中云南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及广西东部和南部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气象服务情况

针对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秋冬春连旱,中国气象局从2009年10月开始密切关注,2010年2月下旬开始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月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五省(区、市)气象局相继启动干旱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和旱区气象部门先后派出28个工作组、专家组赶赴重旱区指导抗旱救灾气象服务和人工增雨作业工作。

(一)加强组织协调

自干旱发生以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对加密雨情墒情监测、联合专题天气会商、细化决策气象服务、安排人工增雨作业、加强信息报送分析、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等做出安排。旱区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均在一线周密安排各项工作,保证抗旱救灾气象服务有序进行。

(二)加强预测预报专题会商

中央气象台和旱区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对旱区短期气候、中短期、延伸期预测预报,采取视频、紧急电话、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加密进行预测预报和干旱专题会商,强化预测预报滚动订正,准确预报了3月23日以来的几次明显降水过程。

(三)加强旱情墒情滚动监测评估

旱区各气象台站打破常规,开展干旱加密观测,加强旱区火情、植被等卫星遥感监测,根据多种监测数据制作干旱分析评估材料,随时提供给国务院应急平台及各相关部门应用,多手段、全方位的监测调查工作,为抗旱气象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四)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和部门联动

启动应急工作以来,中国气象局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西南旱区的重要气象服务材料70余期。3月29日起,每日三次报送旱区降雨情况及抗旱快报,多次向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国务院应急办、国研室、国家防总、民政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报送专题材料。先后参加国家减灾委抗旱救灾有关会商、发改委组织的抗旱救灾协调会。旱区气象部门也通过多种途径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决策气象服务材料近百余份。中国气象局专家还会同国家林业局赴云南省就西南旱灾与林木种植进行实地调研。

(五)加强抗旱救灾人工增雨作业

2月27日至4月27日,西南五省(区、市)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05架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5863次,发射增雨炮弹49649发,火箭14054枚,人工增雨效果显著。

(六)加强对外宣传和公众服务

中国气象局通过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气象报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各界及时发布干旱相关信息,并与知名网站开展专家联合访谈。中国天气网还派出记者赴云南进行一线采访报道。气象专家还针对西南旱区发生、发展特点、成因及影响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德国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外媒体采访。

近期西南旱区有降雨过程 均以阵性降雨为主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十天,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气象干旱区多阵性降雨,雨量分布不均,总降雨量一般有5~15毫米,其中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的局部地区有20~35毫米;主要降雨时段在4月28日、4月30日至5月2日、5月6日前后。

建议继续做好抗旱保墒、森林防火工作。因前期持续干旱影响,西南大部气象干旱已经得到缓和,但未彻底解除,特别是水库蓄水不足、部分山区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还应需要继续做好西南林区的森林防火和抗旱保墒工作。

干旱缓和地区应积极利用天气条件开展春耕工作。同时,要警惕旱涝急转,做到抗旱防汛两手抓。尤其是久旱之后土质疏松,特别要注意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