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在即 50多个议题同时谈判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近些年来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中国网11月8日讯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德班,再到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路走来,2013年11月11日将在波兰首都华沙再次开启谈判。6月在德国举行的联合国2013年第二轮气候变化谈判取得进展但也遭遇难题,这给华沙气候大会带来希望,也带来了压力。

毋须讳言,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的中国目前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一直扮演着积极角色。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列入约束性指标。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同时,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2011--2013年,中国已累计投入2亿元人民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际气候谈判的会场从来就不会平静,去年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了加时谈判,才最终保证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如约在2013年执行。在谈判进程当中,最主要的谈判焦点是如何公平分配各国排放空间、发展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多哈会议的成果来之不易,只有切实予以落实,维护好各方的政治互信,才能为推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安排的谈判汇聚最多的正能量。因此,遵循气候变化公约的基本原则、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成果、兑现既有的谈判承诺、开放德班平台的谈判,应成为即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的主题。

今年华沙气候大会的焦点议题会有哪些?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点在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会往何处发展?在中国代表团即将前往华沙之际,《中国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权威解读华沙气候会议。

解振华表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致的,中国推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自身发展的需求,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是中国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这次华沙气候大会有50多个议题要同时谈判,中国代表团将与会。去年的多哈会议完成了2020年之前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形成共识和协议,同时也提出尽快明确2020年之后各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需要制定一个新的协议。”解振华告诉记者,“各方明确定了一个期限:2015年底要达成一个新的协议。从2013年开始至2015年底,用三年的时间达成新协议的任务就非常明确了。”

为了增强政治共识,形成推动力,与2009年类似,2014年9月份联合国秘书长将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召集各国元首在纽约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这将对明年年底在秘鲁利马召开的缔约方大会形成重要影响。利马气候大会对2015年新协议的内容可能会进入更为实质性的谈判。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要达成新的协议。因此,今年的华沙会议主要是为2014年实质性谈判和2015年达成新的协议奠定基础。

“各个国家和各个集团都会在今年的大会上提出自己政治诉求和立场。但它不是做出最后决定的一次会议,按我们说法的是一个‘小年’,但一定会有成果。”解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