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取出待研究的冰芯。

从南极到珠峰 首创“冰冻圈科学”

南极归来,秦大河没有停止对冰雪的探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他带队赴珠穆朗玛峰,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记录现代过程研究,编绘了包含南北坡的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图,创立了我国首座冰芯实验室,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冰冻圈科学”概念。

冰冻圈与人类生存有何关系,科学家缘何如此着迷?秦大河告诉记者,冰冻圈包含冰川、冰盖、稳定积雪和海冰,覆盖陆地的面积52%至55%,如果冰冻圈全部都融化,相当于海平面上升66.1米!

根据秦大河团队的最新数据,过去的40年,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的冰每年损失五百亿吨,大概每一千亿吨的冰就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0.28毫米,同时,北极海冰的范围也在以每年3.5%至4%的速度在缩减。

“冰冻圈的退化将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负面变化。”秦大河说,对中国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西部冰冻圈在变暖以后,固态水转化成液态水,既可以引起海平面变化,也可以引起水循环异常,还可以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负面大于正面。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山上的冰川、多年冻土消失,我们国家西部的内陆地区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和火星差不多了,下雨就洪水,不下雨就干旱,会变成人类无法居住的戈壁滩、沙漠。”他进一步解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冰川、积雪和冻土融化,会影响叶尼赛河、鄂毕河、恒河、印度河、澜沧江、怒江、长江、黄河八条大河,这些河流经过地区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45%左右,半个地球的人民生计会受影响。

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带领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调研。

进入21世纪,秦大河提出的从冰冻圈与水、冰冻圈与气候、冰冻圈与生态以及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方面构建亚洲冰冻圈科学的理论框架,受到国际冰冻圈科学界的普遍认同。目前,他仍致力于冰冻圈科学工作的完善,“冰冻圈和其他的圈子相互作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等,还有很多需要完善,我正在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

引领IPCC科学评估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

在过去的130年里全球升温0.85℃,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可信度超过95%,21世纪末气温将比1850年至1900年间上升1.5至2℃以上。这是今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一段数据。而秦大河正是这份报告的主要领头人之一。

“之前的可信度为90%,通过第五次评估,我们更加确信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确实影响着全球气候变暖。”秦大河说道。

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在2013年IPCC会议上发言。

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书桌上的IPCC报告。

据了解,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下设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对策三个工作组。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秦大河自1998至今连续三届参加和领导IPCC科学评估工作,负责气候变化科学工作组的研究,“IPCC就是把气候变化情况向老百姓交代清楚。”他说。

秦大河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增强。据报告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就已开始增多,包括强降雨、热浪、洪水、干旱等,正不断给人类带来灾害。

“在全球升温的大环境下,中国很明显,升温幅度普遍比全球平均要大。”秦大河告诉记者,以高温热浪为例,现在极端最热的天数变长,夏天高温持续时间更长,中国曾经的三大火炉高温不明显了,不是火炉的地方反而变得更热了,这都是极端事件。“这种极端事件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中老年人心脏病高发、病虫害爆发等。”

据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强降雨的强度和密度都将会上涨,而部分地区也会经历更加严重和频繁的旱灾,4到5级的热带风暴的频率也会增加。

秦大河一直呼吁并推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资源、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IPCC推动了科学界、决策层对当今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得出的基本结论对在快速发展下的中国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压力等给出了重要科学支撑。因对气候变化科学的贡献及其全球影响力,IPCC工作被授予2008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代表中国出席了颁奖仪式。

下一页:支持地方立法应对气候变化 “天会变蓝”

         沃尔沃环境奖中国第一人 环境领域最高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