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我国地理学家及气候学家秦大河

导语:为研究冰川横穿南极,他曾拔掉半口牙,被称为“疯狂的科学家”;从极地冰川到珠峰雪山,他首创“冰冻圈科学”;连续三届参加和领导IPCC评估,他推动全球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曾获诺贝尔和平奖;连续7年任职中国气象局局长,他让中国气象事业走向国际合作……他就是世界著名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

10月21日,秦大河被授予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该奖项代表了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称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秦大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坑中穿白衣者)在南极内陆(南纬86度)2米雪坑内采样。

疯狂的科学家 横穿南极拔掉半口牙

研究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南极无疑是一块宝地。198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秦大河横穿南极,采集了800多瓶雪样,获得大量有关南极冰川和气象的一手资料。

这次横穿南极由中、美、前苏联、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考察队,仅靠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徒步完成5986公里的冰雪路程。

“那次选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队员必须在体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体检时我的牙齿有问题,一下子拔掉了半口牙,换了假的。”秦大河告诉记者,如果牙出问题,就无法吃坚硬的食物,在体力消耗极大的恶劣环境下会丧命。

1989年7月26日,秦大河一行从海豹冰原岛峰出发,在12月12日到达极点,12月15日又从极点出发前往前苏联东方站,1990年3月3日抵达目的地--前苏联和平站,历时220天。

时隔20多年再回忆当年南极“长征”,秦大河依然难忘采集冰雪时的惊险艰辛。当时,他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一天下来精疲力尽,但还得坚持去挖雪坑、采样品、观察雪剖面变化。

最累的是从极点到东方站这块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地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但也因此这里的雪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采集雪样最为理想和珍贵的地区。在这里,秦大河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为了带回这些雪样,他还放弃了许多生活用品。一个月中,秦大河的体重下降了15公斤。

气候学家秦大河荣膺沃尔沃环境奖
秦大河面部的冻伤和紫外辐射伤。

谈及探索研究冰冻圈的经历,秦大河始终谈笑风生,“有次观测海冰时,突然刮起大风,将我脚下的冰层吹断,幸亏同事及时展开救援,不然我就像企鹅一样随着海冰飘走了。”

据了解,秦大河所采集的雪样后来被送往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以及今后演变方向起了重大作用。同时,秦大河也在国际上取得了系统性的有关雪冰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即使与南极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最为系统的。

下一页:从南极到珠峰 首创“冰冻圈科学”

         引领IPCC科学评估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