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城市内涝,引发了部分山区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此重大的突发性罕见天气为何会猛袭帝都?它的“极端性”体现在哪?气象部门在此次暴雨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公众又该如何加强暴雨天气下的自我保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

专家全面解析北京“7·21”特大暴雨
孙军接受中国气象网、新华网联合访谈。(庄白羽 摄)

11个气象站点雨量突破极值 “七下八上”威力尽显

记者:孙首席,您好。首先请介绍一下暴雨总体情况。 

孙军: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很广,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达328毫米,全市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另外,北京还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这场暴雨历史罕见,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对城市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据民政部救灾司消息,21日以来,北京暴雨洪涝灾害已导致37人死亡,7人失踪。

专家全面解析北京“7·21”特大暴雨
北京7月21日10时至22日06时降水量分布图

记者:北京几乎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容易出现一些暴雨天气,原因是什么?

孙军: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这和我国整个雨带随着季节从南向北推的规律是相吻合的,即从最早的华南前汛期开始,到江南梅雨,再到当前的华北雨季。

出现强降水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汽条件充沛。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当季风北推到华北这带地区时,就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此次降雨前,北京的天气非常闷热,说明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据我们估算,北京上空大气中的水汽累积含量已经达到了50毫米左右的量级,即使不算上外来水汽的供应,只是单纯空中的水汽降落到地面就够达到暴雨量级了。

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 有些“超乎想象”

记者:21号当天北京大雨倾盆、四处“汪洋”,而20号和22号前后两天北京的天气却非常晴好,有一些网友不理解,为何降雨不是相对持续,而是这种短时间内变化极大的突发性强降雨?

孙军:的确,短时雨强大是这次暴雨过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而这次有些地区在一小时内降雨量就超过了50毫米,平谷挂甲峪甚至达100毫米,雨强之大超乎想象。

为何会这样?刚才提到的水汽条件充足,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必须出现一个天气系统,能使得这个地区的暖湿气流上升,才会产生降水。此次北京等地强降雨就是这种情况,在冷空气东移南下和较强天气系统的作用下水汽产生剧烈上升运动,再加上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上升运动就越发剧烈,水汽凝结速度加快,同时空气近饱和,导致降雨效率极高。

记者:近年来北京市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类似的大暴雨?与它们相比,此次暴雨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极端性”体现在哪?

孙军: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23日,北京同样出现了一次较大暴雨过程,城区平均73毫米,局地也出现超过100毫米的降雨,最大达215毫米,局部最大雨强每小时128毫米甚至超过这次过程。但那次降雨时间更短,暴雨过程分布也并不均匀,只有个别站点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降雨,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区;而这次除延庆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市平均雨量也远超去年。此外,近几年,北京也都发生了几次局地100毫米以上的降雨过程。

总体来说,此次北京“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的特点,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这些都是“极端性”的体现,在北京历史上极为罕见。

》》下一页:极端天气标准并不因此次暴雨过程被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