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人工增雨(雪)、防雹、防霜、消云、消雨为主的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4年以来,从主要由地方财政投入逐步发展为“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经费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两条渠道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达30多亿元。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据财政部农业司农业二处处长刘洁介绍,2005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运行维持费、跨省区人工增雨作业专项经费等2800万元,用于支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用技术研究等。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建设等要求。为落实文件要求,将气象服务与“三农”工作、中央部门预算安排与地方需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防灾减灾作用,财政部想方设法整合资金,在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中建立了真正意义上支持地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专项资金——人工影响天气经费。2010年,专项资金更名为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通过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分别安排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0.6亿元、1.5亿元、1.5亿元。2012年,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从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转列为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款,资金规模为1.6亿元。

中央财政的支持有效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及作业效益的发挥,特别是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的设立,有力拉动了地方政府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投入力度,为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增强粮食主产区抗旱防雹能力,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等提供了重要财政保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也支持气象部门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

为确保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财政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的申报条件、资金分配依据及审核流程、开支范围、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确保资金分配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专款专用。同时,把省级财政资金安排作为重要的资金分配因素,引导省级财政加大投入,与中央财政投入形成合力,共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今年3月15日,中央财政已经下达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3300万元,支持北京、河北、云南、甘肃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缓解旱情、保障春耕春播。刘洁告诉记者,今后,中央财政会继续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粮食生产、农产品保障、森林草原保护和区域水资源补给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持续增强保障力度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想方设法加大投入。目前,全国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人影的投入力度,人工影响天气经费稳步增长。

2006年至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专项经费总投资超过4亿元,其中自治区政府投资约3.7亿元,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费保障。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特点和内蒙古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自治区在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能力建设上实行属地管理、属地投入、属地保障的政策。凡购买增雨飞机的盟市,自治区财政给予50%的购机补贴。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地积极性,已有5个盟市购置了增雨飞机。

2011年,云南气象部门针对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加大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直接和间接减少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2011年,全省共投入人工影响天气经费1.1亿元,16个州(市)的千余个作业点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达到1.09万点次,发射各型增雨防雹弹共12.8万发,影响面积4.7万平方公里,农作物受益2615万亩,森林受益1870万亩。

吉林省各级政府将人工增雨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2004年至今,平均每年投资2200多万元,筹措专项经费7500万元(主要是市、县级政府对人工增雨和防雹网建设的投入),用于加强全省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也由单一渠道的抗旱经费,扩展到保险、林业、水利、国家专项等多渠道来源经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作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省政府专门购买用于人工增雨的运-12飞机1架,全省现有人工防雹固定站点287个、高炮233门、火箭发射架165部。

据统计,近8年来河南省共投入人工影响天气经费2.7亿元,每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是“九五”期间投资的两倍。尤其是2007年4月,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了总投资为1.8亿元的“十一五”省重点工程“河南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为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政府出台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和经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18项。全省已规划建成三门峡防雹、焦作林区生态、鹤壁水库增蓄、郑州城市环境改善和周口平原抗旱型等5个示范基地;建成了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飞机增雨外场指挥中心,完成了18个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和339个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任务。

湖北省级财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经费由“十一五”初期的每年88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700万元,翻了三番;市、县两级政府人影经费也呈稳步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工影响天气总投入比“十五”期间增长230%。省委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标准化防雹增雨工作站建设”等,“增加人工影响天气投入,扩大人工影响天气规模”成为省政府促进粮食生产的七项措施之一,“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被纳入了粮食生产保障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正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信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强大后盾的支持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将会迎来更加充满活力的发展机遇期,为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