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摄影:赵嫣嫣)

中国天气网讯 世界气象日开放日当天(3月1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气象部门将提供更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气象服务,服务于各行各业,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气象服务。

灾害似乎越来越多? 重要原因之一是观测手段增强了 

也许很多人会感觉:现在气象灾害怎么越来越多了?对此郑国光表示,这和我国目前的气象监测手段增强了大有关系。

目前,我国的气象观测手段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现在我们有卫星、雷达,有稠密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卫星过去是12小时观测一次,现在15分钟观测一次;雷达现在是6分钟观测一次,由此可见,我国观测站网在时间和空间的密度都大大增强了,捕获到各种极端天气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不过,对于一些局地的天气情况,气象观测能力还是有限的。十二五规划中,气象部门还将加强山洪地质灾害观测网的建设,使得我们可以把握到各种局地的天气变化。

气象部门一直把提高预报准确率作为核心任务

针对大家最关心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问题,郑国光表示:“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一直是公众十分关注的话题,气象部门一直把提高预报准确率作为核心任务,且不断努力着。”

郑国光,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多,除了地面、地形的影响,还有人类活动等诸多问题,给天气预报工作带来难点。但我们会尽力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公众的满意度。过去一天只做一次预报,现在不断监测天气,如果天气有变化,气象部门会不断地进行滚动预测、预报。

有效利用天气气候资源 造福全人类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 为未来增添动力”。郑国光解释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对于气象的依赖越来越大,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天气、气候资源,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风能、太阳能等各种资源如何做好资源评估,如何选择更好的地点、季节来开发和利用,造福于人类,这本身就是为我们人类的发展增添了动力,非常切合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气象预报预测服务要更加有针对性

老百姓关心的是冷暖。郑国光强调,尽管现在预报准确率还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气象工作者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进行总结,一方面发展数值天气预报,一方面要提高预报员本身的预报技能和经验,全面提高预报能力,将预测的结果更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于不同人群,服务于各行各业。

就比如现在中国气象局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中国天气网,能够提供全国23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7天的预报,同时不断地更新世界主要城市的7天的预报和过去24小时的天气的实况,能很好地帮助百姓了解天气。(文:刘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