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孙健:未来公众对气象服务可各取所需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

主持全面工作。负责人事人才、党务工作,分管人事处(党委办公室)。

※您理解的公共气象服务是什么样的?

经过了这些年来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因此,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公共气象服务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公共气象服务经过不断摸索,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的体系。

在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历程里,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国家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时期,气象工作由最初几年的“兼顾服务”转为“扩大服务”,这个阶段是我国气象服务的初创阶段,气象服务是围绕着国家需求来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气象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上来,通过科技支撑来拓宽服务领域,与民政、国土资源、铁道、交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安全监管、林业、教育等部门的联合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陆续被建立;2004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2006年公共气象服务系统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 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可以说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初步建成了由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网站、乡镇电子显示屏等为载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如何获知受众的需求并做出相应服务的?

我们会定期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进行评估,了解不同用户群的动态需求和社情民意,评估其满意度变化;还会开展规避气象风险、防灾减灾的风险(灾害)评估,评估国民经济行业产出与气象条件的典型相关性和敏感性,科学度量和评估气象预报、警报等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可以不断获取用户的动态反馈信息,寻找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发掘新需求,积累新经验,进一步优化气象服务的业务流程、业务系统和业务平台等,促使气象工作真正融入百姓、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举个例子,公共服务中心每年都会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还不定期与部分省(区、市)气象局合作开展电力、旅游、高速公路等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公众和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并反馈相关业务和服务单位。这项工作是我们改进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参考之一。

※目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处于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困难?

我们国家气象服务的发展模式和国外不太一样。国外的气象服务以商业性为主,而我国的发展模式是以公益性发展为主、兼有创收服务。近年来,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服务技术、服务手段、服务理念、应急社会管理等方面有了深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

但是,虽然我们的气象服务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也在某些方面占据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在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性、针对性上,和国外尤其是国外专门从事气象服务的公司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气象服务领军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一定的科技支撑;气象服务新领域的拓展深度和广度不够,究其原因也是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在您的设想中,未来的公众气象服务会是什么样的?

目前我们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正如准确率和精细化是天气预报的目标一样,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是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气象服务的专业化、多样性发展应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业务工作的逐步开展,在实际中不断积累服务经验,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服务经验和技术,改进我们的服务水平。同时,通过《气象服务学科建设》的不断探索,为我们的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科技支撑。

未来的气象服务事业将为公众提供最权威、周到、细致的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令百姓的生活更精彩。例如车载导航预警机的模拟前方道路天气实景、手机个性气象服务等、桌面气象预警等。在未来,公众甚至可能可以像逛超市一样选择所需的气象服务,也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专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