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员:“最后一公里”上的“救命稻草”

如果你无法收到气象短信,如果你没有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如果你身在农村却对将至的狂风骤雨毫无所知,那么,气象信息员就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气象局(注:中国气象局前身)曾召开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在农村组建民办气象机构,在人民公社建立气象哨,在生产队建立气象组,承担观察记载、天气预报传播、灾情收集和开展气象知识普及和宣传等任务,为农业生产服务。可以说,当时气象哨的工作人员就是现在气象信息员的前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

目前全国气象信息员队伍总数已达37.5万余人,成为基层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气象信息员队伍也在快速发展壮大。

“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张学贵指着被风挂断的大树介绍当时的天气情况。(摄影:石奎)

贵阳市清镇犁倭乡打鼓村村长张学贵就是这庞大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中的一员。今年5月21日16时许,他收到了当地气象局发送的大风、强降水、冰雹重大灾害天气预警短信后,立即通过“大喇叭”向村民提醒,由于信息及时准确,全村并无任何人员伤亡。

“像张学贵这样的气象信息员,全市共有近2000人,主要由乡镇职员、村支书、村民组组长担任。他们在平时主要从事乡镇内部事务,在主汛期期间还担任气象信息、尤其是重大灾害信息的传递和宣传工作。”贵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建德介绍道。

如何让这支庞大队伍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增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气象意识,提高他们的气象科技素质,发挥他们在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作用,仍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