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十二五”我国将投入90亿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2011年3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气象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答记者问(摄影:关禺)

中国天气网讯 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今年在两会提案中提出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及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等相关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郑国光强调:“十二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气象现代化的投入将会达到80—90亿。

《气象灾害防御法》的立法势在必行

谈到今年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的提案,郑国光说:《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出台将会加快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义务,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应急机制,最终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防灾减灾任务异常繁重。如2010年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南方特大暴雨、2011年初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等极端事件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将灾难防患于未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势在必行。郑国光强调:“《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出台除了对各级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监测和评估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之外,最终目的是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更加准确、精确的预报预测,将人民群众在遭遇极端事件时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初衷。”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和精确度的道路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强了天气监测网的建设,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都实现了较大提高。郑国光介绍,“十一五”初期,全国的自动天气监测站仅有4000多个,多普勒雷达仅有40几台,气象卫星也只能每一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到了“十一五”末期,全国的自动天气监测站增加到3万多个,多普勒雷达增至164台,气象卫星也实现了每15分钟观测记录一次天气。全球数值预报的精确度也从初期的81.9%提升到了86.8%。

郑国光:“十二五”我国将投入90亿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2011年3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亲切的回答记者提问(摄影:关禺)

郑国光坦言:“就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条件,对天气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和程度进行精细化的准确预报难度太高,还不可能实现。”,“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将更加注重对于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预报能力。要更加注重对一些计算机的能力、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包括对预报员的培训和培养,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

气象科普仍需深入全国每一个角落

最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大量的防御气象灾害的科普宣传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发放防雷知识宣传挂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应对极端天气的气象科普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郑国光介绍,“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还将继续强化气象的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进一步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建设,使得广大的百姓能够得到这些信息的同时,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信息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怎么能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避险自救,减轻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郑国光最后强调,为了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家各项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比“十一五”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年国家气象现代化的投入将会达到80—90亿,比“十一五”增加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