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南冻北旱”良方何在?

记者:天气预报预测是指导老百姓做好防灾减灾的信号。目前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预测做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呢?

李小泉:就目前天气预报预测的能力而言,一般三天以内的预报比较来讲是有一定把握的,所以三天以内的预报我们都是向公众公开的;一周以内的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我们在中国天气网上给出了若干城市5-7天逐日的天气预报和全国十天天气趋势预报;对于更长时间比如一个月、半年和一年以上的预报,通常我们只提供给领导作为决策时候的参考依据,一般不对公众发布。

专家解析“南冻北旱”
2011年2月10日,山东许昌县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摄影:孙彦)

记者:2月9至10日,12至13日,我国北方冬小麦受旱区迎来两次降水天气过程,气象部门进行了人工增雨(雪)作业。气象部门是怎么做的呢?

李小泉:人工增雨(雪),以前叫人工降水,其实用“人工增雨(雪)”这个说法比较确切。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达到使更多的雨(雪)降下来的目的。这次北方各省市区有条件的地方几乎是全面的进行了人工增雨(雪)作业,而且飞机,高炮,火箭,地面,空中一体都在进行,截至10日12时,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2架次,发射人工增雨(雪)高炮、火箭弹数千发,确实起到了一定增雨(雪)效果。人工增雨必须要有一定条件,大晴天不可能进行人工增雨。这次主要是发现空中有很多水滴,水滴的温度很低,在零下,也不凝结,我们就想办法,把催化剂打上去,促使它形成更多的降雪或者降水。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水利建设,今后10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4万亿,您是怎么看待这一决策的?您有什么建议?

李小泉:我觉得中央一号文件是非常好的。我们气象人都有个迫切的愿望:我们是搞预报的,眼看着干旱,在不具备人工增雨(雪)的条件下,却没有更大的能力阻止旱情,唯一的希望就是做好水利建设。我们国家水资源不是很多,但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夏天水多,冬天水少。水利建设要把这个季节性很好的利用起来,夏水冬用;另外我们国家水资源的地区性很强,长江以南雨水很多,但是长江以北就比较少,水利建设要吸取地区性特点,做好南水北调,把南方的水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能说完全改变百姓靠天吃饭,也会使我们不会完全受制于老天爷,从而取得主动性。所以气象部门今后一定要与水利部门加强合作,搞好水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共同防御灾害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