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冻”因何再袭湘黔?

记者:2011年1月我国南方遭遇三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这个过程中天气的特点是怎样的?

李小泉:今年冬季我国气候另一个特点是1月份的气温特别低,不光是南边温度低,从全国平均来讲都很低。据统计,今年全国的平均温度比常年平均温度要偏低达2.4度。这种情况居1961年以来的第二位,只有1977年1月份曾出现过比今年还要低的温度。影响比较大的是南方,南方气温低,阴雨天多,再加上潮湿,特别像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出现冻雨,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就叫“南冻”。其实北方气温也很低,像乌鲁木齐、沈阳等新疆和东北的部份地区温度要比常年偏低6度左右。

记者: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天气现象呢?

李小泉:我们知道,北极地区是北半球冷空气的源地,冷空气通常汇聚集在北方的极地附近地区。在中纬度高层大气大体沿着纬圈绕地球呈环形流动,即中纬度西风带。而我们国家地处是中低纬度,中低纬度地区相对偏暖。 当中纬度强盛的西风带呈纬向分布时,冷空气往往龟缩于高纬度的极地附近,有利于中低纬地区气温偏高;如果西风带的纬向气流一旦被破坏,转变成为南北向的气流,北方的强冷空气就会被高空的偏北气流带下来,导致一次次的寒潮向南暴发。去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的纬向形环流屡次遭到破坏,形成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冷空气向南输送通道:一个通道是从大西洋到欧洲,所以今年欧洲也比较冷。另一个是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向中国的南北通道,导致冷空气从北边的西伯利亚往南活动比较频繁,冷空气势力强盛,造成我国北方以及全国温度偏低。 第二是南方冻雨。高空对流层中层西风带受青藏高原影响分成南北两支气流,分别从高原南北两侧通过。 今年南支气流比较活跃,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空气比较强。这样,冷暖空气便相互交汇在青藏高原的东侧,也就是贵州,湖南西部一带,在这里大气低层出现了上暖下冷的形势,空中的雨滴落在低于0℃的地面上便立即冻结起来,这就是冻雨。所以,形成今年南冻的原因:一个是冷空气比较活跃,再一个是西南暖湿气流相对来讲比较强,所以冷暖空气就经常在西南地区东部这一带交汇。但是西南暖湿气流又不是非常强,加之副热带高压比较弱,也就是太平洋来的气流不是很活跃,所以没有能把暖湿空气输送到北方,导致北方不易出现雨雪天气。

专家解析“南冻北旱”
2011年1月6日 贵阳开阳县受冻较严重,地上的草都变成了冰粒 (摄影:卞赟)

记者:今年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与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相比有什么异同?

李小泉:今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2008年的情况有点相似,但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一个是2008年我国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从而形成了两个暖湿气流的来源,一个是西南气流,一个是东南气流,这两边来的气流都比较活跃,造成2008年南方持续性的雨雪比今年要强。第二是今年雨雪的阶段性比较好,即就是下一阵,停一阵。这个特点的好处是雨雪累积产生的效应没有2008年强。 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有很强的连续性,基本也是从1月中旬开始的,但之后就没有停过,一直持续了一二十天,到2月初才结束。这样的连续累积影响就比较大。所以今年与2008年相比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和强度都没有那么大。

记者:刚才您讲到冬天欧洲也比较冷,这跟全球变暖是否矛盾?

李小泉:不矛盾。有人对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做过统计,2010年前10个月全球的平均温度大概在历史上不算最高,也是次高,是很暖的,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反映。我认为全球变暖的趋势是指长时间的,比如十几年,几十年的总趋势。总趋势总是会有些波动,不是说一成不变,是说总的平均的气候在变暖,而不是说每一年都要比上一年暖。 另外一个是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整个气候的平衡被打破,就会使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增加,要么特别的暖,特别的冷;要么降水特别的多,特别的少,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我认为,今年1月份特冷的天气应该是在长期气候变暖趋势上的一个小波动。进入2月份以后,随着天气开始回暖,我国大范围气温偏低的趋势将会扭转,总的气候变暖趋势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记者:根据年初天气特点,能否判断今年还会出现哪些极端气候事件?

李小泉:这涉及到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问题了。坦率的说目前我们的预报预测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很难回答今年还会出现哪些极端气候事件的问题。不过从年初的天气特点来看,由于气候平衡被破坏,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和机会呈现出增加趋势,比如从1986年以后我们一直在说暖冬,今年就出现了隆冬特冷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时刻做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准备。